燎原之「火」:元宇宙方兴未艾

fffmCQ.jpg

第八届万向区块链全球峰会第六日主题为「燎原之『火』」,一文看尽英伟达中国区 Omniverse 负责人何展、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盛雪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东分院智慧城市事业部主任孙丽等精彩观点。

整理:Foresight News

TL;DR

《数字世界的三个基本问题》—— 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段永朝

《从增长的角度看数字元宇宙之构想》—— 零碳元宇宙与未来资产智库 MetaZ 创始人陈序

《Soul – 年轻人的社交元宇宙》—— Soul APP 总编辑王清

圆桌论坛:《元宇宙基础设施》—— 万向区块链副总经理杜宇(主持人),IEEE 计算机协会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委员会主席李鸣,英伟达中国区 Omniverse 负责人何展,上海燃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数字人中心总经理 Louisa Zhu,风语筑副总经理张树玉,上海泰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婧

圆桌论坛:《元宇宙对品牌价值的赋能》—— 万向区块链数字化商业业务负责人曾冬(主持人), 融壹数字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亚洲数字艺术展发起人 / 出品人王鹏,上海芒果智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元宇宙事业部总经理吴波

圆桌论坛:《元宇宙未来 – 机遇与挑战》—— 万向区块链数字城市事业部总经理廖娅伶(主持人), 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盛雪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东分院智慧城市事业部主任孙丽,上海市通信管理局信息通信发展处干部魏征

《数字世界的三个基本问题》—— 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段永朝

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本届上海区块链国际周,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分享是《数字世界的三个基本问题》。

众所周知,区块链领域近年来热闹非凡,涌现了很多新的词汇,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数字货币、区块链,还出现了 DAO、 NFT 以及去中心化金融 DeFi 等概念,甚至有人用 Web3.0 或元宇宙将这些概念打包在同一个筐子里。这个局面事实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即我们该怎么去思考数字时代,或是怎么想象未来的数字世界?

我今天就简单地提三个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个问题,数字世界是否只是传统世界的延伸?如果只是直白地提出这个问题,相信大家的回答一定惊人地一致:否。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看看近几年智能科技及互联网领域流行的一句口号,「代码即法律,一切皆计算」。

「代码即法律」,这句话来自 20 年前哈佛法学院一位叫莱斯格的教授,他在过去 20 年里一直在倡导这一观点。「代码即法律」的本质在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法律规制体系都源于大数据驱动,换句话说,透过大数据可以精准地辅助整个法律系统,并规制监管系统的部署和实施。

「一切皆计算」,这是图灵和他的老师邱奇以及物理学家 Deutsch 在过去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给出的命题,它并不是定理,而只是个猜想。这个命题一言以蔽之,就是凡是我们所遭遇到的计算过程,都可以用图灵机实现,而且未来量子计算也不例外。

这两句话给我们使用智能装置和智能算法吃了一个定心丸,使我们觉得未来的一切都可以装到代码中、机器中,并通过算法来实现。但最近五年,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区块链等技术有了新的思考,即「可解释的人工智能」。

在诸如自动驾驶、机器人做手术、智能客服、智能投顾等诸多场景中,人们发现机器人 / 人工智能算法的能力越来越强,令人瞠目结舌,但对于其计算过程和推理过程,人类却一无所知。换言之,虽然人工智能的表现越来越强悍,但它的解释性却越来越成问题。

在这样一种背离的状态下,我们是否放心将这个世界逐步地,甚至在某些领域彻底地交给机器人?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关于这一点,美国伯克利大学华裔计算机科学家周以真教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计算机科学家应该怎么思考?

我们过去认为,计算机科学家只要开发代码和算法,并在算法理论和计算理论上做出贡献就足够了,但周以真教授提出了「计算思维」的概念。她认为我们需要从两方面来理解计算思维,首先是理解计算的能力和限度,第二是认真思考人类在哪些方面优于机器,机器又在什么地方会超越人类,也就是人和机器的边界。

第二个问题,在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重新审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是古典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内容。我们今天所说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建立在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之上的,第一次是蒸汽机,第二次是电力技术,第三次是自动化、信息化。但是,以智能科技为基础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前三次到底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前三次工业革命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强调速度,都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因此我把它叫做「速度革命」。可以说,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焦点是致力于解决生产效率问题,致力于用越来越强悍的生产机械装置辅助人类生产更多产品。

第四次工业革命看上去是依然是在前三次的延长线上,因为智能科技机器人、人工智能显然能够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但我认为这不是问题的焦点,真正的焦点在于我们需要思考公平问题了。

换言之,我们需要反思前三次工业革命所衍生出的一些经济学假设和基本原理,比如涓滴经济学。在 50 年代到 80 年代,自由市场经济开始逐渐显现其巨大能量的时候,经济学家用通俗的语言总结了他们的主张——涓滴效应,通过第一、第二、第三层这样不同阶层的财富泄露或溢出效应,使得财富分配逐渐走向公平。图片中显示的就是这样一个想象中的画面:第一层酒杯倒满了,就可以溢出到第二层,最终溢出到第三层。古典经济学家,或者说相信自由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们都主张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燎原之「火」:元宇宙方兴未艾

但事实上,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证明了这只是一个幻觉,这张图片下半部分的场景才是更接近现实的,也就是说处于财富顶层的人越来越难以满足他们的欲望。

举个简单的例子,100 年前,福特工厂的 CEO 和一线产业工人的工资差额基本在 5~10 倍之间,这就意味着如果一线产业工人 / 流水线工人的月工资是 100 美元,那么 CEO 就是 500 或 1000 美元。那么今天状况如何呢?其实我们在很多报道中都可以看到,跨国公司的 CEO 与其基层员工的工资差额已经达到了几百倍乃至上千倍。

因此,数字时代需要我们更加深入思考什么是公平问题,而区块链恰好能提供一个思考公平问题的新契机。下面我就举一个简单的思想案例,看一看当区块链、数字货币技术和其他智能技术一起进入生产和消费领域后,将会为财富分配带来怎样的变化。

大家看到的这幅图片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传统商业逻辑。比如说这瓶啤酒是 10 元,那么你扫码支付后就完成消费了,而这 10 元资金流在传统的商业逻辑中,一定是逆向地向上游流动,也就是说这 10 元钱首先进了杂货店老板手中,杂货店一个月后和批发商结账,而批发商可能三个月后再和啤酒厂结账,所以资金流是逆向流动的。这就是传统经济学所描绘的财富分配场景,也是今天我们经济社会运转的基本逻辑。

燎原之「火」:元宇宙方兴未艾

我们经常说财富在当今社会中会经历三次分配,第一次分配是工资,第二次是税收,第三次则是慈善公益。大家不妨想想,我们的工资通常都是上个月的劳动报酬,对产业工人或是工作在流水线上的工人们来说就更是如此,不论是计件工资还是定额工资,基本就是干多少活拿多少钱,但这个工资实际上是滞后的,为什么?

这是因为在传统的经济社会运转逻辑中,财富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你生产的一瓶啤酒首先需要卖出去,卖出去之后还需要漫长的三个月到半年时间才能真正获得货币回笼,这时才能给你发工资。

而如果未来社会都运转在一个公共的区块链之上,或者说我们将这条产业链迁移到区块链上,使得包括消费者、零售商、批发商、生产厂、材料供应厂以及保险公司、银行、电力公司等在内的所有相关方都运转在一个公共的区块链之上,这时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财富分配将如何发生巨大的逆转?

这瓶啤酒还是 10 元钱,怎么分配?

需要注意,这时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啤酒本身并没有变,但支付这 10 元钱时却发生了变化。这 10 元钱并不会首先进入杂货店的老板的手机,而是在支付的一刹那就分解成了 100 个支付项。如何理解「100 个支付项」这一概念?

假设啤酒的瓶盖是 2 毛钱,那么这笔钱就会直接到达瓶盖厂商;啤酒瓶 5 毛钱,直接打给啤酒瓶厂;啤酒所分摊的两厘钱电费,会直接分给电网公司;按照财务核算,每瓶啤酒需要分摊的贷款利息也会直接打给银行;甚至是设计了啤酒瓶商标的设计师也可以直接进账两分钱。

这就意味着在区块链技术的导引之下,财富分配历史性地产生了一次几乎与消费生产同步的效应,我把它称之为「并发效应」。这种并发效应可以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

比如区块链应用于供应链金融这个场景时,我在此提一个概念,大家可以一起思考。我认为供应链金融其实就是分账机制,换句话说,区块链其实并不是一个所谓记账的账本,它作为公共账本的目的是为了分账,而分账有赖于并发。

去年数字人民币白皮书发布的时候,我们注意到了这样一种说法,「支付即清算」。在传统的商业逻辑中,支付和清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彼此之间甚至还存在相当大的时间滞后和空间阻隔。但当我们有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之后,支付和清算是可以同步进行的,这就为我们打开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

第三个问题,人机分工问题。今天,各行各业都在讨论数字化转型。我认为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意味着用新的数字化装备去改造商业流程,更重要的是去思考在一个数字企业和数字组织当中,人和机器是如何分工的,因为在未来的工作场景中,人很有可能逐渐退出生产一线,退出车间现场。

现在很多制造工厂都在研究未来的「黑灯工厂」,即在车间现场,将有大量机器人代替人工来完成所需要的生产任务,这就意味着人将大幅度地退出生产领域。已有很多研究劳动关系的专家们提出警告,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或许就在 5 到 10 年之内,大量工业和农业领域的一线产业工人,以及其他从事繁重、重复性劳动的人员可能都会逐渐被机器所取代。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需要思考人和机器如何平稳地实现全新的分工。最近,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迫切性,大家都在思考是否要进行下一次迁移,就像二三十年前互联网初期时我们从传统的物理世界进入数字世界的「史诗般的迁移」。

今天我们的数字世界已经初现端倪,很多生产场景、生活场景已经无法离开数字世界,但是更大的挑战恰恰还在后面。更大的挑战就是第二次「史诗般的迁移」又开始了,而这次是发生在产业分工领域,而且这个领域更多地是在人和智能机器之间划定边界,描述人和机器之间的共生关系。

这时我们就要思考,人可能要从劳动力的生产领域中退出,更多地进入到文化创意、创造、创新这些智力、知识型的工作当中去。当然,也会有相当一部分需要人亲力亲为的工作暂时无法为智能算法所取代,但这也并不影响人机关系问题的迫切性。

我希望通过提出这样三个问题,让大家重新理解数字时代的一些底层思维。总结为三句话:第一,如何构建可解释的智能系统特别是人工智能,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挑战,这事关我们正在构建的数字世界的意义;第二,要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人机再分工以及打造全新的人机界面问题上;第三,要意识到我们今天的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的基本逻辑与工业时代有着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说工业时代是一个「串型」时代,是先生产、后消费、再分配的话,那么数字时代就是一种新的「并发」的形态,叫做「边生产,边消费,边分配」。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主要提一些问题跟大家一起来思考。谢谢大家。

《从增长的角度看数字元宇宙之构想》—— 零碳元宇宙与未来资产智库 MetaZ 创始人陈序

很高兴来到万向区块链实验室主办的 2022 上海区块链国际周。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从增长的角度看元宇宙趋势」。我是零碳元宇宙与未来资产智库 MetaZ 的创始人陈序。

当前,我们正身处于危机重重的时代,很多人会把这些危机归咎于之前的全球化进程出现了问题。但是,全球化的进程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是全球化单个因素导致的,还是由多个我们尚未认知到的全球化叠加在一起,才造成现在的环境和危机?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大多都经历过五次这样的全球化增长模式的危机: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 年的美国次贷危机、1999 – 2000 年的互联网科技泡沫危机,以及两次公共卫生的全球危机,2003 年的非典 SARS 和从 2019 年开始、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新冠疫情。

从表面上来看,这几次危机似乎是不相干的进程的结果,例如有人把 2000 年那次互联网科技泡沫的破灭视作为证券市场的危机,或者仅仅是科技行业的危机,也有人把公共卫生危机(包括 SARS 和新冠)仅仅看成是公共卫生事件,而不是影响更广泛和深远的事件。但实际上,这些危机和真正的全球化进程以及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真正的全球化并非我们所认为的、单一的全球化,而是由多个全球化组合而成的,并且在不断地演进。

严格来讲,从 2008 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美国就没有根本性地解决它。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国,以及全球中心化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的发行方,并没有承担起其所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和金融体系责任,而这一后果一直在延续。直到 2016 年,特朗普上台之后,这个全球化危机进入到小高潮,产生全球民粹主义的返潮和全球化的退潮。而到了 2019 年,在新冠疫情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的冲击下,随着供应链的阻断、全球地缘政治形势的复杂化,这种全球化终于演变成了一场彻底的全球化危机。

那么,我们面临的全球化危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基于其本质,可以说是「旧的增长模式受到了增长极限的限制」。1972 年,国际智库罗马俱乐部曾经发布过一个报告,名字叫「增长的极限」。它预言,在未来的一百年当中,人类一定会迎来增长的极限,即人类社会在经济上、社会文明发展上很难再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增长。今年是 2022 年,距离 1972 年已经过去了 50 年,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点上。

1996 年,尼葛洛庞帝发表了《数字化生存》。在这本书里,他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当时还很年轻的《连线》杂志被很多美国中学生买来送给自己的父母。他们会认为,如果自己的父母没有阅读这本新潮的科技类杂志,那他们对未来的理解、他们和自己的沟通、他们未来和孙辈的沟通,就会发生很大的问题。这种代际之间的认知鸿沟,实际上反映了全球化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而数字化成为改变的核心关键词。

如果旧的增长一直受增长极限所限制,那么元宇宙就是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新的增长,并在数字化的意义上重建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过去几百年当中,我们曾经面临了三个全球化:

第一个全球化:贸易全球化。

传统意义上的全球化,90% 都是指贸易的全球化。商品、货物在不同的产地、不同国家之间生产,同时通过海运、空运、陆运在每个大陆之间流转,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供应链生产流、全球商品的物流和贸易流。1999 年中国加入的世界贸易组织,实际上就是这个贸易全球化的国际社会多边谈判、协议平衡的结果。这个全球化,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殖民时代就已经开始,到现在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在这段时间中,我们看到贸易全球化已经逐渐演变成受大国霸权控制的、不平衡的国际关系的反映。在过去,尤其是在 1945 年之前,贸易全球化的失衡往往会用战争来解决问题。在二战之后,解决贸易全球化所造成的国与国之间不平等的方式则是金融全球化。

第二个全球化:美元全球化。

二战之后的国际金融体系,以一种中心化的国际储备货币在全世界流通,不仅使全世界的资本在各个市场之间跨境流动更加便捷,其流动的速度、效率、回报也都远超原来的贸易和商品全球化。但是,它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首先,这种体系是完全中心化的,甚至是以单一国家为中心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埋下了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地缘政治、金融体系和国际经济社会的问题。其次,虽然美元已经可以在资本层面带领全球的流动性进入新的高地,但是它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回报不足时,资本会非常容易地流出一个市场,这就是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这样的危机在区域市场不断发生,基本上都是由美元资本大规模地流出新兴市场或欠发达经济体所造成的。

第三个全球化:数字全球化。

到现在为止,我们不敢说已经有了标准和正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在数字化这个问题上找到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在贸易全球化的时候,战争能够成为解决贸易关系失衡的解决方案是因为所有的商品生产是以国家作为市场的边界。但在金融全球化阶段,虽然国家仍然是边界,但是美元却是可以自由出入大多数国家的重要媒介,而这种媒介对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回报。

要突破美元的媒介,就意味着需要使流动性媒介获得一种技术的支持。这种技术的支持,不仅要超越国境,更要超越绝对中心化的金融体系和货币构成方式。数字全球化就是一个这样的解决方案。数字全球化将对人们未来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未来,对个人而言,人机交互、数据资产、替代技术会成为非常重要的趋势;对家庭而言,在数字技术帮助下,可编程的生物科技和由此带来的生命周期的改变,会是未来家庭和社会基本组织重构的重要原因;对组织而言,不管是地缘政治、环境气候,还是能源资源,都会因为数字技术的升级迭代而产生颠覆性的改变。所有这一切,都是基于以增长为导向的供求关系的演进,而这种供求关系演进的结果必然会落实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化生存的巨大场景上,我们估且把它命名为「元宇宙」。

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元宇宙」,可以把它们称之为是「想象的共同体」。最初是由口头语言、文字、造纸、印刷术这些技术所推动的「叙真元宇宙」;在工业革命后,化学材料、光电和机械装置的发明,帮助我们形成了「传真元宇宙」,即尽可能地拷贝身边的事物,使其能够超视距地送到世界的另一端。现在,我们正在探索、思考和实践的,是数字化的「拟真元宇宙」,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塑造出人类可以自由生活其中的元宇宙,而这样一个「体验的共同体」对我们的意义要远远超过之前用口头语言、用文字、用化学材料、光电机械装置所支持的元宇宙。

成功建设这样一个数字全球化的元宇宙,其重要的路径和结构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 Web3.0。通向元宇宙的路有很多条,到目前为止,我们无法斩钉截铁地说某条路是绝对正确的。但是 Web3.0 应该提出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因为它针对元宇宙的三个要素(去中心化的独立数字身份、能够穿透应用层的价值系统、支持以上两者的移动沉浸式体验设备),通过对于身份技术、价值技术、体验技术的支持,把整个元宇宙支撑了起来。

Web3.0 决定了元宇宙的技术结构,而在 Web3.0 的核心,区块链将成为元宇宙身份的基石技术。人的身份历史经过了特许的身份、权证的身份(比如现代国家的公民身份),一直到资产的身份。有些身份的资产是可以进行交易的,有些则不可以。例如,某个消费品牌的 VIP 会员资格应该是可以交易的,而国家公民的身份在大多数国家则是不可交易的。数字身份将帮助我们建立从 CID(中心化身份)到 DID(去中心化身份)的演变,帮助我们实现未来自我实现的需求,包括用 POAP、用 SBT 等创新的智能合约的构想,来帮助我们实现进一步的个人和组织的提升。所以我认为,未来,人类个体将成为数字化经济和数字化社会的自由节点。

同时,区块链还将是元宇宙价值的动力技术。未来,在元宇宙中,所有数字资产的生成、确权、转移和贸易,都需要用区块链来进行支持,资产的金融化也需要区块链去打通现在分裂割据的价值系统。所以,未来资产将成为价值需求在数字化确权系统中一种合约的实现。换句话说,它会打通现在所谓的公域和私域,使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当和另一个数字身份进行交互,或者和一种非数字身份所拥有的公有资产或其他确权类型的资产进行交互时,自动执行的智能合约就能实现交互中的数据流通和价值互换。

最后,我相信区块链也将成为元宇宙体验的组织技术。我们经常会谈到 DAO。DAO 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组织,这可能有助于我们在反思人工智能形成的新的「利维坦」会不会对人类自由形成真正威胁时获得一个制衡的技术方案。在这两者的平衡、冲突和斗争中,我相信未来组织将会从一系列的智能合约中提取出所谓自由节点,也就是拥有去中心化数字身份的人类个体的共识,而这些共识的叠加将成为真正的未来组织。

谢谢大家!

《Soul – 年轻人的社交元宇宙》—— Soul APP 总编辑王清

大家好!我是 Soul APP 的总编辑王清。很高兴受到万向的邀请,来参加这次关于元宇宙的内容讨论。

Soul 平台是非常早提出元宇宙概念的平台之一,我今天演讲的题目也就是我们的 Slogan,「年轻人的社交元宇宙」,这也代表了我们在一开始就将研发场景、技术开发和元宇宙内容进行了链接。

谈到元宇宙,很多人可能更多地会从技术角度进行理解,可能是一个 3D 空间,或是戴上 AR/VR 眼镜进入到与游戏相关的虚拟场所。

那么元宇宙是否只是技术的概念呢?我们认为并不是。以 Soul 自己的探索来说,元宇宙不仅包含硬件技术的发展,同时还拥有社交属性。在过程中,用户关注的不仅仅是映射现实的体验,同时也会寻找超越现实的体验。在社交应用的底层逻辑中,3D 和 2D 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重点在于 3D 元宇宙能够提供更加沉浸式的体验感。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心流」,指的是当人们非常沉浸于做某件事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不同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会带来行为上持续性的愉悦感和正向的力量,同时也会对一些行为习惯造成改变。

因此,元宇宙的世界不只是技术上的改变,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行为上的改变也是元宇宙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而实现这一元素的重要手段之一就在于沉浸感的增强。

元宇宙概念决定了元宇宙的实现到底需要什么,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基础设施,即硬件可视性的装备,包括开发工具、基础工具等等,此外,场景或者说应用的产品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这一年多来在元宇宙场景、产品等方面的实践,我们发现社交是元宇宙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应用之一。

同时,我们也总结出了元宇宙的几个核心要素,其中包括基于第二化身的虚拟体验,也就是是社会化的虚拟映射空间,也包括以规模化的内容与实时在线用户为基础的融入感、映射社会场合与行为的高仿真交互情境,我重点谈谈后面几点。

大家都知道,元宇宙本身是非常去中心化的,因此它是一个自由共创共建的场域。这样的环境能够更好地提升沉浸感和交互体验,并有助于实现高灵活性、高操作性的弹性玩法;同时,元宇宙中可存续的身份也生成了社会的关系链条。以上都是元宇宙的基础特征。

我们知道虚拟身份是构成元宇宙的基础,那么虚拟身份是否是唯一或最重要的呢?

Soul 本身提供的是基于虚拟形象的社交网络,但我们更加关注的是用户在获得虚拟形象之后的社交行为,即他们平均每人每天在平台上与多少个好友聊天、产生了多少条对话等等,这些都是基于虚拟形象而构建出来的延伸性用户价值,而创新的表现更多是在用户获得了虚拟形象之后的一些应用场景的应用。在早期,大多数产品仅仅停留在获取和展示虚拟形象的阶段,未来,我们会将重点继续放在获得虚拟形象之后的应用之上,基于这些虚拟形象开发出更加丰富的社交场景,同时在 AR/VR 或者 XR 的场景下进行更多技术上的尝试。

针对这些应用,我们做了哪些实践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应用:

(1)3Davatar

3Davatar 基于 AR 增强现实技术,通过手机来实现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与互动,增加了现实游戏化的社交功能。这其实也是把平台的社交属性进行了游戏化,让用户更加有沉浸感地体验什么是元宇宙世界。

燎原之「火」:元宇宙方兴未艾

Soul 的应用程序使用并设计了很多增强现实的 AR 技术,诸如脸基尼的匹配、脸基尼聊天派对等。我们也特别研发了 Soulcamera 技术。

(2)GIFTMOJI

GIFTMOJI 是我们新的玩法,能够帮助用户在获得虚拟身份之后,在整个元宇宙世界中获得更加沉浸式的感受,并在去中心化的环境中体会到一种共创的氛围。我们依托 IP 题材和特有的美术研发,将礼物进行了虚拟化,用户可以在平台上交换虚拟礼物。同时,我们还在虚拟礼物交换功能中使用了增强现实技术,实现了「超越现实、但不脱离现实」的玩法。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这些虚拟礼物依然能在线下被送到用户手中。

GIFTMOJI 这样的新玩法不但实现了产品场景上的多元化,在商业化开发上也具有很大的价值。

燎原之「火」:元宇宙方兴未艾

(3)捏脸商城

除了 GIFTMOJI 之外,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就是捏脸商城了,我们的捏脸商场催生出了一个新的职业——捏脸师。捏脸师用我们提供的工具进行创作,他们的创作会被其他用户所使用,从而构成了虚拟的经济系统,链接了内容的提供者、消费人群,形成了经济上的闭环。在这个系统里,用户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平台上最厉害的捏脸师的月收入已经高达三四万,这也为很多人开辟了新的职业方向。未来,Soul 会继续开发更多场景,并为用户提供更多具有虚拟场景价值的体验。

燎原之「火」:元宇宙方兴未艾

捏脸商城已经初步具备了 Web3.0 经济体系的特征,虽然目前平台上的所有工具都还只能提供 2D 动画形象的捏脸功能,但接下来我们会开发更多 3D 捏脸的工具,打造更具有沉浸感的元宇宙体验。

9 月 9 日,Soul 进行了第一次数字藏品发售,发售本身也是基于捏脸商城以及我们在元宇宙世界中对虚拟身份所带来的用户价值延伸的开发所进行的尝试。首轮发售了近 15996 个头像,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一售而空。这些头像包括 Mobius 系列。Mobius 系列和我们平台原有的捏脸工具以及场景开发是一脉相承的,这也印证了我们最早所说的那句话:无论是技术还是开发的工具,对于元宇宙来说,最重要的其实是用户的体验。

对用户来说,能带来最大体验感的应该是新的场景、新的玩法,以及对元宇宙世界所带来的行为改变,这些都能够让元宇宙在用户使用的过程中增加价值。可以说,对于 Soul 这个「年轻人的社交元宇宙」定位而言,Mobius 系列意义非凡。

清华大学元宇宙研究团队的沈阳教授曾经这样描述过 Soul 的元宇宙:「Soul 是手机端接近元宇宙的准元宇宙应用。是基于兴趣图谱推荐,流量普惠的年轻人社交平台。也是所有互联网平台里面,主要的收入来源原子虚拟资产的公司。」

沈阳教授的评价比较高,但对我们来说,也只是刚刚接触到元宇宙的宇宙边缘,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使 Soul 能够在社交领域这个最直接和最显而易见的应用场景中,对元宇宙有所贡献。

在此,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元宇宙本身的思考。从哲学层面上来说,元宇宙的诞生其实就是人类向内和向外探索过程中的必然,是人类实现终极使命和解决人类终极问题的一次实践。

谈一点个人的思考:

第一,我们可以在元宇宙世界中实现虚拟数据生命的永恒,通过将我们的行为、思想、生活方式在与现实平行的空间中运转,人类能够以一种新的生命形态而存在。

第二,元宇宙也是大家探讨的「碳中和」理想化的「移居」场景。比如今天的大会或是未来很多链接的场景,都可以在元宇宙中进行。如果我们将很多生活场景、工业场景、产业场景迁移到元宇宙中来,那么就能够减少碳排放,创造更理想化的「移居」。

第三,元宇宙未来是超越固有的艺术、科学、文化的前所未有的创新性。

第四,元宇宙去中心化连接的特征实现了一些道德愿景,去中心化、开放性、具象化等特征使得连接更具有普惠性。

最后,再次感谢万向的邀请。元宇宙探索并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家公司能够实现的,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完成对元宇宙世界新的开发和新的认知。

谢谢大家!

圆桌论坛:《元宇宙基础设施》

万向区块链副总经理杜宇(主持人)

IEEE 计算机协会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委员会主席李鸣

英伟达中国区 Omniverse 负责人何展

上海燃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数字人中心总经理 Louisa Zhu

风语筑副总经理张树玉

上海泰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婧

杜宇(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参加上海万向区块链国际周元宇宙分论坛中的「元宇宙基础设施」圆桌。首先,感谢现场以及线上的几位嘉宾,我是来自万向区块链实验室的杜宇,欢迎各位。关于元宇宙的概念已有诸多讨论,但就如何实现元宇宙,这其中还有许多技术和商业问题值得探讨。很荣幸邀请到各位一起探讨元宇宙的基础设施问题。

首先从线下嘉宾开始,请各位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并用一两句话谈谈对元宇宙概念的个人观点。

Louisa Zhu: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燃麦网络科技的 Louisa。我们公司从 2020 年开始着力于超写实数字人板块,从今年起,我们的重心开始放在包罗「人、货、场」三部分的数字增量世界,这也是我们的未来发展规划。

张树玉: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张树玉。我们公司自 2003 年成立至今,一直专注于建设数字展示空间的线下展馆。自 2017 年上市之后,我们在多个赛道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拓展,例如商业展览、文旅等等。去年 5 月,我们开始布局元宇宙,也拍到了嘉德首个 NFT 作品。

我们认为在元宇宙、Web3、世界互联网的环境下,每家企业都需要找到擅长的方向。风语筑一直致力于线下展馆展示,所以我们最擅长的能力就是线上场景的搭建。我非常同意刚才 Louisa 所说的,人、货场、三点都必不可少,接下来我们会重点发展城市和文旅元宇宙赛道场。

王婧: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泰砥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王婧,我们公司从事的是区块链行业投资、战略咨询和技术应用,早期投资了很多国内外区块链公司,因此积累了很多行业经验。

在此过程中,我们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关于区块链应用落地的咨询服务,也参与了一些国家级设施、创新试点的落地推广。期间,我们也非常关注区块链基础设施会催生出哪些不同的行业应用。

以区块链作为基础设施,Web3.0 应用切入元宇宙之后会碰撞出哪些创新应用,是我们在元宇宙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这是我们公司的整体情况。

杜宇(主持人):线上先从李主任开始。

李鸣:大家好!我是李鸣,主要从事标准工作,组织了 IEEE 的区块链委员会,最近也推动成立了元宇宙研究组。我们认为元宇宙是个大生态,也是信息消费的场景,它的出现将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谢谢主持人。

何展:大家好!我是英伟达中国的何展,感谢万向邀请我参加这次非常有意义的讨论。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元宇宙基础设施,希望通过我们公司几十年来在不同方向上的技术研发和应用,为大家提供一个面向未来数字世界、创建于宇宙空间的底层计算平台。

希望能和大家相互学习和分享,谢谢主持人。

杜宇(主持人):谢谢五位的介绍。李鸣主任之前开展了很多标准的研究工作,从区块链到 Web3,再到元宇宙。您认为元宇宙中的关键基础设施可能包括哪些内容,以及目前的技术、内容处于怎样的状态?

李鸣:我个人认为基础设施并不仅限于技术基础设施和软硬件,也包含制度和法律法规。从三方面来看:

第一,技术基础设施 / 底层平台。元宇宙的底层平台绝不仅仅是由单一技术构成,而是要由区块链、AR/V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共同支撑。当前,每个单项技术都已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融合的技术架构和操作系统尚未出现,需要更多时间去积累和沉淀。

第二,软硬件,包括空间感知设备、AR/VR、人机交互设备等等。硬件设备能使我们获得更加沉浸式的元宇宙体验,未来,包括数字人生成、3D 渲染等在内的制作工具也会成为产业基础设施。

第三,制度体系。元宇宙作为创新的场景和生态,需要设立规则,否则将乱象丛生。制度基础设施包括版权保护、金融产品服务合规、身份体系认证、数字资产流通等等,只有建立起成熟的制度基础设施,才能真正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元宇宙生态。

杜宇(主持人):谢谢李主任。李主任从软硬件到应用的生态,再到相关治理和经济模型,分析了元宇宙里可能会涉及到的基础设施。

接下来聊聊硬件,英伟达在 Omniverse 平台上进行了很多探索,也有很多有趣的应用场景,何总之前也写到过,Omniverse 中除了数字孪生,也包含了数字原生,您能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何展:谢谢主持人,Omniverse 的目标是帮助用户、开发者、客户去创建数字世界。首先,我们所看到的元宇宙应用是互联网的下一代演变,并且是 3D 的演变,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一系列技术帮助大家与 3D 数字世界进行交互。这就是我们的定位:帮助大家去创建,去模拟,去进行沉浸式的交互。

刚刚李主任提到了未来元宇宙的各种技术,包括计算机视觉、XR、人工智能,以及一系列基于物理学引擎模拟的仿真系统。除此之外,可能还包括在边缘端、云端进行算力系统搭建等等,这些都会涉及一系列的技术,而 Omniverse 的定位就是将这些技术串联起来,服务于大家。

回到您的问题,数字孪生已经不是新概念了,我们现在所做的数字孪生和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年前是有所不同的,在更加成熟的显示技术的驱动下,数字孪生会拓展到人工智能领域,诸如随处可见的自动驾驶、合成数据生成、自主意识的机器人等等,这些都是未来我们希望探索的领域。

您也提到了数字原生,诸如燃麦推出的超写实数字人、风语筑打造的展馆等等,这些融入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数字孪生作品会获得更大的发展潜力,我们也希望看到这些优秀的公司在计算机图形、AI 等技术的助力下创造出更富有创意的作品。

除了数字孪生和数字原生,我又在不久前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听到一个新的概念,「数字伴生」,指的是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相互影响。但不论概念如何,我们的目标还是帮助大家创建数字世界方向,希望在数字孪生、数字原生、数字伴生等领域的落地应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杜宇(主持人):何总从数字孪生、数字原生、数字伴生以及软硬件、人工智能算法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有请 Sherry 为我们分享区块链、Web3 在元宇宙中的作用。

王婧:我非常认同李主任所说的「区块链只是元宇宙诸多基础设施之一」,它更偏重于网络和通信层。区块链被称为「下一代互联网」,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区块链在互联网上实现了新的功能,使信息流转可以被追溯,并通过智能合约等技术实现了各种功能的自动化;而可追溯性确保了信息的真实可信,继而能够叠加价值流转。

早期的互联网很难实现信息去伪存真,支付宝所做的就是将彼此互不信任的买卖双方汇集在一起,嫁接起一个信任的桥梁。而如果买卖双方只需通过技术手段就能产生信任,那么就能极大地节省中介费用,这也是区块链技术的美妙之处。

很多人也把区块链叫做「下一代可信互联网」或「下一代价值互联网」,因为可信数据上承载的是价值。从这个层面来讲,当元宇宙真正发展起来的时候,大家对区块链是无感的,就像现在对互联网无感一样,只知道上面的应用是如何出彩,并不会了解下面的操作系统是如何运转的。

在基础设施方面,目前国内外都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虽然有很多公司、政府在牵头开展区块链国家级的项目,但总得来说还是更加类似于互联网早期的局域网阶段,局域网是很难在现阶段支撑元宇宙继续向前的。但当所有的局域网都组网了之后,会对上面的游戏规则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区块链对元宇宙的影响可能多年之后才会真正显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影响将是巨大的,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数字身份是元宇宙的关键,在现阶段,任何平台上的数据都很难与本人进行绑定,但区块链技术的参与或许会打造出一个可信的场景,即每个人所拥有的数字身份都能证明其在平台里所有数据的真实性,拥有这样一个数字身份后,可以进到 Omniverse,可以进入风语筑的展厅,甚至可以和 AYAYI 互动。这是其一,参与数字身份的构建。

第二,在数据本身的可信层面,区块链的加入会给 B 端带来不一样的场景。目前很多基于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元宇宙场景,其底层数据如果能在平台里更好地记录,那么就会消除格式壁垒,更好地进行交互,从而带来一些新的场景。

第三,C 端应用。区块链在经济价值体系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尤其会在支付和清结算方面带来极大的便利性。除此之外,通过技术将贡献的颗粒度进一步细化,并通过智能合约保证执行,能够进一步激发创作动力。目前国外已经有一些案例,通过各种技术的桥接,使参与平台创作的利益更好地返回创作者本身,极大地激发了创作者和社区的活力。这也会培育出非常蓬勃的生态,爆发出一些超出想象的 C 端应用。

总得来说,区块链技术在元宇宙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目前还处于组网阶段,需要耐心等待。

杜宇(主持人):记得最开始,张总提到元宇宙专注的是「人货场」,那就先说说「场」吧。风语筑做了很多数字化展厅,也元宇宙中搭建了各种各样的场景,请问张总,元宇宙中可以搭建什么样的场景,又是一种怎样的呈现形式?不同于以前的数字展厅,元宇宙的数字场景和展厅会是一种怎样的模式?

张树玉:我们也在慢慢摸索,今年 1 月初和百度希壤达成了生态共建,不久前也参加了人工智能大会,发现国内平台的生长也遵循着全球的发展轨迹。并且早在去年三四月,我们就关注到了 Cryptovoxels。场景搭建的前提是虚拟身份的游客和创建者愿意参与其中,有着共建自己家园的诉求和愿望。

在和百度希壤达成共建之后,我们发现作为单独的个体,要在平台上搭建属于自己的东西是很困难的,很多小插件是无法使用的,而我们公司能够帮助政府端、企业端搭建自己的线上展厅,并进行线上场景设计。

我们的客户主要分为政府类和企业类。To G 是我们的老本行,此前线下数字化空间的需求 80% 以上都来自政府端客户。我们在全国做了 1400 多个线下展厅,包括 23 个省会城市,也算是见证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我们发现,政府端客户有新的诉求,他们希望在国际化平台上呈现其「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的内容等等。我们从最原始的建筑沙盘开始做起,后来是数字沙盘,再往后就是线上线下孪生虚拟的数字孪生沙盘,在此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城市化发展给中国带来的改变。

随着新互联网的时代的到来,政府也希望把最好的面貌展现到线上社区中去。我们帮奉贤、张家界搭建了与城市相关的元宇宙内容并放到国内外各大平台,这种与全球化 C 端用户达成信息的交互是他们非常需要的。企业端也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前段时间我们帮集度汽车打造了线上展厅,不仅可以线上试驾,试驾时还能看到汽车的内饰、灯光亮度,这些融合了「货」(汽车、数字藏品等)的交互类沉浸式场景所带来的想象是更加多元的。我们以前的定位是元宇宙的「施工队」,但后来发现「施工队」还不够,仅仅造出美丽的建筑放在场景里却没有人来玩是很浪费的,所以后来我们重新定位为「内容发行的运营商」,叠加更多内容,只有让更多 C 端用户认识到元宇宙给大家带来的便利和价值,元宇宙才会更加蓬勃发展。

杜宇(主持人):大家的讲述让我想到一句话:科技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不仅仅是物理世界的人,也包括数字世界里的虚拟人。作为 AYAYI 的「妈妈」,请 Louisa 分享一下为什么当时会想到做超写实的虚拟数字人,以及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Louisa Zhu:很多嘉宾讲到他们在布局元宇宙的时候都是从 To G 和 To B 开始的,我们公司则是以「人」为本,以 C 端超写实数字人作为发展的起点,反哺到 To B,现在也有一些政府端的项目——有了场景后,他们也需要 Avatar 的参与,来进行更多内容上的输入。

为什么会以数字人为起点呢?我们的出发点在于将元宇宙与现实世界进行快速的链接,这就需要是一条具备共情力的生命,这样才能与现实空间的人有更多的交互和沟通。

AYAYI 是国内第一个超写实数字人,我们希望她成为元宇宙和现实世界的桥梁,她的身份应该是传递者、连接者,让更多 C 端用户能够想象他们在未来元宇宙中的形象,以及数字分身 / 原生 / 伴生 / 孪生应该具有怎样的标准。

我们是 2020 年末开始策划这个项目的,当时国内的数字原生项目非常少。数字原生最大的困难在于做设定,以及形象与设定的匹配。它没有任何基础,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赋予,它是否具足够具有表现力,能否真正触及现在的 TA(C 端、Z 世代)群体,能否使人感受到这一形象所带来的天然驱动力,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们在设计 AYAYI 形象的时候做了很多市场调研,从学校、Z 世代的新媒体人、娱乐圈、时尚领域等渠道获取了大量的形象反馈,在此基础上做了 4000 多个单独五官的标样,在进行了大量重组之后,最终才把脸捏了出来。

捏完脸之后还要匹配发型和发色。回归我们最初的设定,首先是作为元宇宙桥梁,第二是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标杆性女性人物,并能在潮流赛道延续生命,所以最终我们让她拥有了一头银白色的短发,成为了一个酷飒、面无表情、被 TA 戏称为「死马脸」标杆的女性形象。同时,我们也觉得很多内容无需表情传达,以更为内化的形式呈现更容易使人共情。

当然,AYAYI 也在逐渐变得更加鲜活,有很多大笑甚至不开心的表情,更加接近于真实。以 C 端为起点,逐步拓展 B 端业务,助力品牌进行数字化升级,通过元宇宙链接 TA 群体,这也是我们现在的业务方向。

而在政府端,我们所在区的政府也会邀请我们参与文化周等活动,通过 AYAYI 穿越古今等场景,将数字人与历史文化串连起来。可以说,数字人正在渗透到各个板块。

杜宇(主持人):几位的分享让我感到科技有了温度,很多数字人、3D 建模头像、人偶等开始有了灵魂,把元宇宙和现实世界拉得更近了。但我们目前看到的虚拟数字人一旦「动」了起来,细节方面的确不够完美。回到何总的专业,如果加上人工智能算法,Omniverse 等平台能给元宇宙里的「人货场」带来怎样的想象力?

何展:这个话题特别有趣,我也给大家分享一下过去几年的经历。我们公司五六年前就开始做超写实数字人,所以非常赞同 Louisa 所分享的理念,数字人是沟通现实和虚拟世界的最佳桥梁。上周我们也在讨论如何翻译 Avatar,有人说「数字人」,有人说「虚拟人」,也有「数字虚拟人」,甚至也有数字分身、数字形象等等,众说纷纭,没有达成统一标准,但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其带来的热度。

关于如何打造更加成熟的 Avatar,我们从技术角度简单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做真做像,能使人共情,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一阶段事实上已进入成型期甚至是成熟应用期,类似 AYAYI 这样非常优秀的超写实数字人已达到真人级别的水平。这一阶段始于五六年前,目前在技术层面已呈现出成本大幅下降、制作周期缩短的趋势,背后伴随着很多快速渲染算力,以及各类软件制作引擎平台的功能性迭代。

第二阶段:有了能为人所接受和共情的数字虚拟人之后,如何更进一步?我们希望人工智能能够完成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从而使人们从中解脱出来,将时间用在更具创造力的事情上。这一阶段会大量引入人工智能,比如用一段语音驱动和控制它的表情、情绪等,这类算法已经应用了三四年,也在不断优化和迭代。

最近一两年甚至半年内,由于大数据训练集的优化,迭代速度异常惊人,半年前和现在所能达到的效果惊人地不同,很多公司都在做这件事情,Omniverse 也在不断努力。

第三阶段:更加有理想、有目标、有梦想。刚才主持人也提到了「有趣的灵魂」,但有趣的灵魂还不够,每个人的人生都像是一本戏剧故事书,我们更想看到的是「戏剧的人生」,这就会有衍生出更多有趣的话题和技术。

例如,我们创建的数字人是否可以在设定好的人生成长轨迹和环境中进行训练模拟,从而做到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各类情感上的表达。我们提倡在这个阶段融入更多技术,例如超大规模的训练集、虚实交互技术等等,诸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等都可以在虚实交互中实现,结合训练模型,数字虚拟人的落地场景会远超于现在。

当然,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的演进离不开技术的进步,这也并非英伟达能凭一己之力做到的,我们也希望与各方合作,共同推动场景的落地。

数字孪生和数字原生的概念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其中最难的部分就是数字人,但我们非常有信心通过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发展,去实现最难完成的部分。最难的部分往往是突出不同平台核心竞争力的地方,因此,Omniverse 也会储备全方位的能力,接下来可能还会有重磅发布,为各类制作人、数字人公司提供云端支持。

此外,若要进行更多有血有肉的戏剧人生表达,会需要很多云端算法,甚至构建出虚拟人的世界。我相信这一技术也会在不久的将来逐渐实现。

杜宇(主持人):听了各位的分享,我突然意识到作为一个技术从业者,过去所做的很多技术是没有温度的。何总给了我一个启发,未来数字人会不会有两种方向?一种是物理人在数字空间的映射,只是个木偶,由我们在背后操纵;第二种是以人工智能驱动的、拥有自己意识和人生的数字人。作为 AYAYI 的「妈妈」,Louisa 希望 AYAYI 走哪条路呢?

Louisa Zhu:我们已经在结合人工智能,希望 AYAYI 具备自己的数字大脑,并尽快在这一领域作为标杆性的数字人面向大众。对于您所说的第一种,大众可能会越来越没有新鲜感,认为这无非是又一次老调重弹,唯一的区别只是在于 AYAYI 的精度和形象制作的级别。

而一旦植入了 AI 算法,她就可以不断地学习并迭代自己的行为,应用场景也会越来越多,例如电影里所看到的能够真正融入到你生活中去的智能管家。

我们也了解到,很多智能家电已经能够识别使用者的心情以及温度变化,而如何使数字人真正具有陪伴性,提供真正的朋友、亲人关系,这也是我们之后想要探索的方向。

杜宇(主持人):结合这两种「人」,再回到「人货场」的概念中,如何在场景搭建中更好地将这两种数字人相结合?想问一下张总在这方面的思考。

张树玉:我们以前做线下展馆的时候会迭代线上虚拟展厅的部分,那个时候是 2D 板块,会有 2D 版本的数字人进行讲解。但我们后来发现,那种讲解并不智能,它们的讲解内容和形式都只能是提前设定好的。现在在做元宇宙场景搭建的时候,我们也会加入一个类似 AYAYI 的数字人,有些只能采用捏脸的形式,有些则是虚拟人与场景相结合。

今年春晚的时候,我们帮安徽广电做了数字虚拟人「小安」,它可以和主持人进行真实的交互,也能够和屏幕前的观众进行「模棱两可」、真假难辨的交互。我们发现,有虚拟人的场景会更加容易被观众所接受。

在基于线下内容在做线上叠加的时候,我们会更多地考虑沉浸感。不论是虚拟人还是元宇宙,需要真实地走近每一个受众心里,并被记住,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现在在做线下场馆的时候都会叠加元宇宙板块,以超写实虚拟人作为政府、企业的代言人,以它的视角及其在线下给予观众的沉浸式体验,从而使观众更好地接受你所想传递的内容。我们会做很多线上线下结合的沉浸感方式,去扩展更多人对元宇宙的理解。

虚拟人是非常好的桥梁,让更多人理解元宇宙其实有数字身份,有真实世界,有虚拟世界相互叠加、相互伴生的关系。

杜宇(主持人):延续「以人为本」的话题,我和 Sherry 都从事区块链行业很多年,回头想想,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都太技术,太没有温度。结合刚才讲到的数字人,区块链和 Web3 这些新技术如何服务于数字人?

王婧:我非常赞同杜总所说的,我们以前做的很多事都更偏向于技术,技术更多时候是冷冰冰的;区块链是一个尤其特殊的技术,它的学习曲线很抖,也很难以被理解。如果要让技术更好地服务将来,那么它必然需要进入现实的生活场景,要以人为本。

从数字人的角度以及技术如何以人为本的角度,我能想到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区块链行业已经有一些创新的尝试,一些国外公司将一些经典的数字人形象融入自己的虚拟世界,在其中体验区块链平台的不同生态。这其中的核心就是数字身份,如果数字身份很难追溯到个人数据层面,依然是杂乱无章、真伪难辨的,那么这件事是很难成为现实的。当数字人成为唯一身份之后,大家也能把它和本人桥接在一起,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它作为现实社交媒体的形象,从而使两个世界的身份在社交媒体上形成组合。而所有认同这一组合的人又能够形成社区,基于共同的理念进行更多创新。

数字人是未来元宇宙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人、真人,以及和真实世界身份的结合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我看来,元宇宙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虚实映射,不论是风语筑还是数字人,更多地是做虚实映射。

第二阶段:虚实交互,怎样把现实和虚拟世界更好地交互起来?这不仅涉及到硬件的进步,也涉及到人的方向,例如身份的衔接。

第三阶段:虚实融合。

第二点,基础设施方面已有一些有趣的尝试,尝试把以前更多流向平台的利润回归创作者本身。很多时候并不是创作者不愿做,而是创作门槛太高,主要体现在没有足够大的格局以及足够精细的技术工具将分配方式以宪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规则一旦确定,每个人都能够放心地创作。国外已有很多成功的尝试,极大地激发了开发者的热情。

同时,区块链是与现在互联网更加模块化、低代码开发的趋势相桥接的,一些很小的团队可能只写了几百行代码,就能做出市值几十亿的公司。对很多开发者来说,代码开发足够简单,模块足够多,分配能够事先写好,处于更加舒适的状态的时候,生态蓬勃的状态将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从基础设施上看,虽然我们还处于局域网阶段,但也在应用上不停地做尝试,核心还是回到主持人说的「以人为本」。数字人、场景、底层技术以及硬件最终还是会融合在一起,为人服务。

杜宇(主持人):以人为本也好,科技向善也罢,都是在说科技要有温度,为人类带来福祉。最后想听李主任谈谈元宇宙怎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如何通过标准将所有技术相融合,最终真正为人类带来价值。

李鸣:这个问题太深刻了,只能基于我自己对于科技的理解给大家简单描述一下。我们最近也在研究科技向善,把它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科技普惠,用科技改善更多人的生活。

第二,科技治理,甚至是伦理治理。

刚刚各位说的是从「零度到热度」,其实冰度也是一种温度。任何一项具有巨大前景的新科技在进入产业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面临被黑产利用的风险,例如人工智能 DeepFake——假如把我的脸换成杜总的,那我出去做坏事的成功率可能更大一点;以及 AYAYI——如果她是以人工智能驱动,某天某个写算法的朋友因为公司待遇问题写了一段代码,在特定前提下激活,那么由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可能也是个问题。

刚才也提到「场」的问题,很多博物馆把馆藏的产品做成 NFT 放到虚拟博物馆里,但他们是否有这个权利?这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此外,区块链包括联盟链、公有链等,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监管要求,虽然不同链上的场景和应用可能是不分国界的,但这其中必然会涉及到数据跨境流动等一系列问题。

再往上说,如果百度在希壤里做了游戏,那它究竟算是游戏平台还是社交软件?如果是游戏平台,那就需要版号,这种混合了各种元素和形式的平台到底是什么?从科技治理角度来看,元宇宙技术一定会被黑产所利用——没准已经用上了。此外还有监管的数字资产、数据跨境流动、版权保护、NFT、虚拟建筑产权关系等等,以及身份 ID——虚拟人也好,真人也罢,ID 都链接着有数字人,而数字人则绑定了装备、道具以及权益等等,这个新的身份可能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这些都是偏软性的。

偏硬性的介入的方式包括全息影像、脑机接口、AR/VR 等,所有新增的外设或是硬件一定都存在安全问题,如何解决?

用户友好性问题。Web3、加密货币生态的用户体验极差,我作为一个 IT 老兵,使用起来都极为不熟练;元宇宙则不仅仅是差了。我曾经使用过一个 AR/VR 眼镜,里面有一个二维码让我付款,但我不知道该怎么付,用手机也扫不出二维码——这就是用户使用习惯的问题,需要更改。

基础软件问题。在未来基础设施演进的过程中,基础软件和中间件需要一定的集成,是否要集成到中国的底层架构里?如果集成到中国的底层架构,那么还需要考虑其他软件的兼容性、集成性等等,以及未来商业化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国际摩擦。

从标准的角度来说,共识是最重要的。何总刚才也提到了 Avatar 的翻译问题,到底是数字人、虚拟数字人,还是虚拟人?我们正在开展虚拟数字人的本体研究,概念体系里有多少个对象,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都会通过标准化的形式来展现出来。

另外,到底希壤是元宇宙,还是 Roblox 是元宇宙?它们的运营模式是完全不同的,需要从标准层面上制定元宇宙相关的参考架构。

科技向善,以人为本,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如何把科技向善打开,让更多人受到科技的普惠;如何把科技治理打开,让更多负面技术、负面社会影响、负面科技伦理问题受到监管,这是需要更多相关产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共同推进的。这是我的一点看法。

杜宇(主持人):谢谢李主任。最后想请五位嘉宾简单总结一下今天的讨论。先从线上的何总开始。

何展:我把自己过去一年多时间的感触分享给大家:

第一,一定要敬畏技术,敬畏科技的发展。

第二,时刻保持求知欲,求知的欲望不能停滞也不能懈怠;要不断接触新的事物,并相信它能够实现。

第三,懂得感恩。我们有杜总等区块链专进行做技术的外延扩展,有燃麦、风语筑这样的平台输出创意内容,还有李主任从事做标准化工作,为我们指引方向。身处这个时代,需要感恩。

这就是我的总结。

李鸣:我个人认为,所有创新都是通过群智推动引线,让更多人进入这个产业,然后才能涌现出创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欢迎大家加入到标准化的工作中,以标准为依据,推动元宇宙更好、更快、更高质量地发展。

王婧:我们关注元宇宙比较早,也一直在思考元宇宙到底是什么。在探索元宇宙概念的过程中,我自己有两点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它是一个兼容并蓄的概念,可能包含了数字经济的全部,既包含了产业数字化,也包含了数字产业化,基本可以囊括所有产业。对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找准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优势,进而深钻;这里总会有你的一席之地,但需要定位得更精确一些。

第二,对个人来说,我们需要持充分开放的态度,和年轻人走在一起。在区块链行业,有很多创新性的尝试和应用是偏 C 端的,保持开放的心态很重要。

这是我从个人和公司方面的两点思考,谢谢主持人。

张树玉:区块链、底层技术、基础设施、硬件、虚拟人、数字藏品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最近几年才被提上日程的高频词。最后引用一句我们公司的 Slogan,「元宇宙时代已来」,好玩的时候才刚刚开始,大家都要为「科技向善、以人为本」这个美好的目标而努力。

Louisa Zhu:很感谢今天落地到「以人为本」的话题,我们也希望大家给予新的领域、新的行业更多的宽容度和时间,让它蓬勃发展。元宇宙将会是一个梦的国度,大家需要为这个未来做更多的准备。也希望大家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让我们可以蓄势待发,做更多好的内容。

杜宇(主持人):最后我也用刚刚一直提到的一句话作为今天讨论的总结:科技向善,以人为本。谢谢大家!

圆桌论坛:《元宇宙对品牌价值的赋能》

万向区块链数字化商业业务负责人曾冬(主持人)

融壹数字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亚洲数字艺术展发起人 / 出品人王鹏

上海芒果智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元宇宙事业部总经理吴波

曾冬(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第八届上海区块链峰会元宇宙相关主题圆桌论坛,本场论坛的主题是关于元宇宙对品牌价值的赋能。今天邀请到两位嘉宾,一位是来自北京的亚洲数字艺术展出品人王鹏先生,一位是来自于芒果智娱元宇宙事业部总经理吴波先生。接下来请两位嘉宾介绍一下自己。

王鹏:大家好!我是亚洲数字艺术展的发起人,也是亚洲数字艺术展的出品人王鹏,特别荣幸受到万向的邀请参加本次活动。

曾冬(主持人):吴波总请您介绍一下自己。

吴波:大家好!我是吴波,芒果智娱元宇宙事业部的总经理。我们也正在探索元宇宙内容生态赋能品牌价值的一些项目,非常感谢万向区块链的邀请来跟大家交流和分享我对元宇宙的观点,谢谢!

曾冬(主持人):今天很高兴有机会与两位嘉宾交流与讨论。

元宇宙的火爆跟疫情之下大家的生活方式是息息相关的,这种「滚雪球」式的效应似乎已经把大家在元宇宙中生活、体验、共建的经历,形成了难以扭转的生活习惯。从普通用户的视角,元宇宙给大家带来了更直接、更丰富、更沉浸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拥有第二、第三种人生,在元宇宙世界里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

现在大家经常会在相关文章中看到,元宇宙的规模似乎已经超过了传统影视、游戏行业、线下娱乐产业。元宇宙也给社会实践带来了很多触动,包括 Web3.0、DAO 组织共建,以及经济金融方面的实验。今天的第一个话题,想先跟吴波总交流一下,最近品牌市场对于元宇宙的渴望似乎超出了大家的预期,您觉得一个品牌想试水元宇宙,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展活动?或者如何开展元宇宙愿景的第一步呢?

吴波:谢谢主持人!作为品牌方想要试水元宇宙,通常还是要回归到它的目标。它的目标是做一次市场的 Campaign,还是做品牌战略性布局,这两个层面的逻辑作用方式是不同的。如果品牌方的目标是做一次 Campaign,那套用元宇宙的概念去做,从以往的操作经验上来判断,可以先轻量化地涉足其中,做一些嵌套式元宇宙模块里的合作。比如大家现在能看到的品牌元宇宙发布会,品牌数藏联名,品牌元宇宙项目的植入。

这些对品牌方来说并不陌生,可能只是套用了某些元宇宙的概念和技术来做品牌市场 Campaign 的运作。如果是后者,品牌方希望做一次战略性的布局,那我相信品牌方从上至下应该对元宇宙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的,否则它不会做战略性布局。

因此,如果是战略性布局的目标,那只套用元宇宙本身的模块就行不通了,这就需要基于品牌、市场、产品以某一个板块来试水。可能是渠道,可能是品牌孵化等等。这里他们需要考虑的方式和逻辑又是另外一个维度了,比如现在有些国际知名的大品牌开设了品牌元宇宙体验店 / 体验馆,在其中做了很多销售端、渠道端、品牌服务端的尝试。因此考虑的维度是从两个层面回归到目标来设定的。

曾冬(主持人):那您认为一场完整的元宇宙品牌活动,如果去定义或者评估它是否成功、是否有市场影响力的话,会有哪几个打分维度呢?

吴波:这跟前面的问题也是有关联性的,如果它是一次品牌 Campaign 活动,通常最容易理解的还是那几个维度,比如说流量、曝光量、用户参与度、用户裂变、用户交互性等,这是传统市场 Campaign 来评判活动是否优秀的基础。不管是做线上、线下还是元宇宙的生意,流量都是最基础的,这是不变的。

第二,把元宇宙套入进去,除了基础的评判标准以外,还有哪些维度呢?我个人的观点是跟资产相关,因为一次元宇宙的活动离不开区块链,也离不开共识。如果现在试水一场元宇宙活动,里面会存在几个资产:

一是用户资产,可能利用了某些道具,利用了某些身份的确权进行评判活动。

二是品牌资产,场景内不断复用的品牌资产,这又是元宇宙特殊的衡量维度。如果去评判这些维度是否成功,那这就是基于「线」来看的。基于「点」来看的话一定是流量,从「线」来看可以去评估资产的调用性有多频繁,比如第二场活动是不是反复调用了某些品牌资产?用户资产的活跃度是不是很高?有没有产生新的资产累积以及资产价值的提升。

以上几个维度可能是评判一场元宇宙活动对比传统活动以外的考量标准,这个标准对我们来说有比较有现实的意义,对后续活动不断优化来说也是重要的参考标准。

反之,如果是一次战略性布局,那我们对它的标准判断就是非常商业化的逻辑了。比如开了一家元宇宙的体验店,就需要详细去看里面的客流量,客流转化率。基于元宇宙里的交互设计是否大大地提升了转化率、到店率,以及跟线下的零售终端是不是有非常好的契合和互动,这些维度是佐证这次元宇宙商业性、战略性布局是否达成预期目标的重要标准。

曾冬(主持人):作为建立在 Web3.0 之上的一种全新互联网,元宇宙可以说是穿越式的,也是分布式的,但它从来不止关乎于技术,还关乎于内容。两位嘉宾从事的行业都是在自己的内容端花了大量的精力跟团队资源,把它融合成完整的运作场景。

当下,内容被认为是元宇宙中最重要的变量,元宇宙通过技术呈现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没有好的内容,元宇宙的似乎也失去了意义。想问一下吴总,在一场元宇宙的活动 Campaign 当中,除了常规说的技术变量、数字资产的底座、区块链底层的搭建之外,内容端是如何加速元宇宙的发展的?

吴波:技术是基础,内容扮演的角色也至关重要,并且还是非常重要的爆破点。举个例子,用芒果综艺节目来说,行业上普遍都拥有优质的制作设备、影像技术、灯光器具等,但最终在市场上引起热度、引起话题的依然是运用这些技术之后的优质内容,一大批非常棒的制作人和团队来保证每一个项目的成功落地。

同理,目前元宇宙从区块链到其他底层技术都在不断完善,但引爆元宇宙的一定是需要高质量的内容。

目前元宇宙行业有很多优秀的企业不断冒出来,有做虚拟人的,做区块链的,做云服务器的,也有像我们这样做内容制作、内容策划的公司。它们像一个个子宇宙,只有子宇宙抱团,元宇宙才能爆破。大家应该合力做出一两个能代表当下国内元宇宙团队标杆性的项目。近期我们跟万向合作,协同外部不同领域的元宇宙相关团队,计划打造一些列元宇宙项目,加速行业的发展。

曾冬(主持人):芒果系在中国文娱行业绝对是领军者的地位,想请教一下吴总,基于芒果强大的生态资源,你们是如何平衡文娱元宇宙与其他时尚、商业、数字艺术相关的关系呢? 

吴波:回归到市场本身,好的内容、好的项目落地还是需要满足受众对象的本质需求。现在有很多行业的需求在不断被激发,但利用元宇宙能不能填补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比如互联网时代的更迭,其实是满足了人们沟通、工作、娱乐效率的提升,这是本质。现在元宇宙来做赋能,提供了大量的交互、确权及底层技术的铺设,那它解决了受众的哪部分需求?这是我们评估项目的核心关键。

最近我们在研究文娱大板块,像演唱会、电音节这些本身在线下就有大量需求基础的项目去元宇宙化是成立的。

曾冬(主持人):随着体验经济进入新的阶段,消费者跟品牌的互动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品牌的所有产品和服务,而是逐渐扩大,变成每一个客户的接触点和互动的总和。对品牌来说,消费者行为的转变和人们对元宇宙兴趣的提高,为企业进入虚拟社会、规划元宇宙愿景提供了非常好的时机和机遇。

接下来想跟北京的王鹏总聊聊数字艺术与数字文创。

亚洲数字艺术展今年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基于区块链的技术,像艺术、文物在内的数字藏品成为了新形态的典型代表,目前数字文创的落地形式主要体现在文创 +IP、文创 +VR/SR/AR 的通信技术或数字呈现方式。

数字文创应用中,除了数字藏品,也涉及到音乐、娱乐、非遗、艺术、戏曲等许许多多细分领域。想问一下王鹏总,数字文创在数字素养提升中应该体现什么样的价值呢?

王鹏:大家正在逐渐认知和理解数字文创,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尝试。亚洲数字艺术展从 2019 年到现在,已经第四年了。四年来,我们也在不断发展和推动这件事,就是因为感受到了在数字素养提升方面,数字文创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尝试中也思考了一些问题,今年亚洲数字艺术展我们特别关注的一件事就是数字文创,当然这也是我们和万向合作的点,我们相信数字文创在数字素养提升中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之前大家可能一听到「艺术」,就认为艺术是小众的事,而文化是大众的事。当然文创也是同样的道理,大家去研究博物馆的历史、文物历史的时候,这个话题相对来说更学术。但如果谈到文创,大家会更轻松、也更容易接近。

数字时代和数字是一样的,数字文创同样是用的这种方式,让更多人更容易、更方便地接触数字文化领域。这个过程就是在潜移默化地做数字素养的提升,这也是目前数字文创与数字素养存在的关联,我们还在不断探索、不断摸索中。

比如说和万向的合作,也是在探索这件事情的过程。大家都知道,从去年到今年,数字藏品的热度始终居高不下,但到底应该如何用好这件事?我们应该是较早地提出「数字文创」的概念,文创不单单是文创的产品,更多是内容和形式有更新的结合,这也是我们对这件事的基本认识。

曾冬(主持人):我曾经也是艺术行业,跟您是同行,对数字艺术一直有非常大的兴趣。大家普遍认为数字藏品只是进入元宇宙的第一步,您也提到今年亚洲数字艺术展藏品平台的合作是第一步。那么未来,进入第二、第三阶段的时候,它又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或场景呢?

王鹏:首先说当下,今年启动了第一步,之所以和万向有更多的合作,是因为理念上大家有一定的共识。如万向提出的「用藏」理念一样,可用可藏,跟亚洲数字艺术展在数字文创这件事情上的思考不谋而合,我们认为这件事首先要考虑的是「数实结合」,数字化呈现以及数字艺术的内容和更多实体以及权益的结合。这是目前阶段非常明确的目标,我们希望在文化活动、大型会展上,能够通过大量的传播实现「数实结合」把线下权益和数字化空间,以及数字资产做更多的联系和结合。

当然,亚洲数字艺术展本身就是一个线下的活动,今年 9 月 23 日会开展举办第四届展览。今年的展览推出了「数字文创门票」,以及与更多机构合作的数字文创联名门票。同时,我们会把线上数字资产和线下观展权益以及与未来会员体系的权益进行结合,这是现阶段的目标。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数字艺术或者亚洲数字艺术展破圈。

因为要解决小众的问题,过程中希望更多人以不同的视角来关注和参与到这件事,这就发挥了「数实结合」的作用。当然,未来我们也在会在不同的活动中去尝试。比如今年国家跟科技领域一年一度的中关村论坛也会第一次发布数字文创产品。这个数字文创产品的发行平台,就是我们与万向共同合作完成的。

刚刚您也提到了内容的重要性,由于我们与中央美术学院多年的合作,因此在内容上有很好的资源和基础。另外近年来在亚洲数字艺术展全球作品征集的过程中,也有了很多内容方面的积累。加上与万向合作的数创平台,也是在平台、发行渠道上的一种合作。当然这也得到了中关村论坛和更多会展主办机构的认可。包括中关村论坛、北京艺术双年展等。所以数字文创的方式和形式,更容易实现破圈和跨界。

比如在中关村论坛上,可以把科技更多地做艺术和文化表达。同时,即将举办的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同样也是用这种方式做了艺术科技表达。在北京艺术双年展上,目前我们也是唯一一家与艺术双年展合作的数字文创发行平台。以上都是我们在推进「数实结合」现阶段做的一些工作。

当然,在亚洲数字艺术展的第五年、第六年、第七年,希望能有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加入我们,探讨除了可用可藏之外还能做什么?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曾冬(主持人):记得上个月跟您碰面的时候,您还描述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画面,在不久的未来,在元宇宙的数字场景中使用数字人民币消费数字文化、数字娱乐,这样的场景描绘确实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那数字文化为元宇宙带来了什么比较现实的机遇呢?

王鹏:刚才您提到的这一点,一定程度上能说明未来已来。因为大家已经能够去交流这件事情,而不是仅停留在想象阶段。刚才提到了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作为中国唯一法定的数字货币,在 2021 年 7 月份展览开展的时候,我们就实现了第一批数字人民币作为试点的线下体验场景,当时还被央视新闻联播进行了相应的报道。作为数字艺术参与到数字经济的新业态、新生态环境下,能够做哪些事儿?提出了用数字货币购买数字文化产品。

刚才您提到数字文化为元宇宙带来的未来机遇,可以说元宇宙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概念上了。不管是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还是在产业推动下,元宇宙都已经一步步在落实了,数字文创就是其中比较容易切入的点。希望更多人参与其中,不论是通过线下的展览或者是文化科技融合的方向,还是通过数字文创的思考,这些都是在推动数字文化的发展。

在我们看来,元宇宙需要有一些基础要素,不管是数字层面的数字文创,还是数字文化、数字艺术,这些都是不同角度、不同维度的基础。

曾冬(主持人):对数字艺术在元宇宙中的应用确实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正如我们一直认为的,艺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科技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非常优良的「土壤」环境。

想和吴波总交流一下,过去一年多,元宇宙在海外也形成了非常火爆的现象。元宇宙在海外有许许多多文化和品牌的案例,比如元宇宙演唱会、虚拟电音节等等,芒果作为中国文娱的头牌如何看这件事情,怎么把活动更好地做中国本土化,能够更好地在中国的土壤去发展。

吴波:这个问题很好,这也是我们内部立元宇宙项目的主要命题。海外已经大量铺设了相关案例,所谓的「本土化」到底是模仿它还是改造它?这要回头看看我们的技术储备,以及行业相关生态的储备。

我们非常认可海外案例的做法,包括生态里的内容端、技术端的配合,以及平台端的运维保障。从这几个关键要素来说,回头看我们自身的元宇宙现状,像万向区块链这么多年的技术储备,至少在链的层面来说不是项目的主要难点,核心难点在于另外两端,一端是运维整体的网速、云渲染、宽带等各方面的技术支持;另一端是内容策划,国内有非常多优秀的内容策划团队、制作团队,但他们本身对元宇宙内容涉足的并不是很多,对元宇宙三个字以及背后的理解相对薄弱。所以策划一场元宇宙秀,里面哪些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线上演唱会,用户是什么感觉呢?用户发发弹幕、点点赞,这是线上演出秀的用户体验。但是有了元宇宙,我们期望它更全面、更高效。元宇宙的特征是交互性强,用户作为自然人进入到元宇宙的世界里,会产生大量的交互。而交互本身就是一场秀的必要元素,以及非常大的亮点和区分点。如何让用户互动起来,交互起来,产生更多的资产,在场景里产生更多的氛围感的东西?这是团队需要解决的问题。相信元宇宙项目在国内的本土化一定会有中国自身的特色。

我非常赞同之前的一个观点,我们一直在说去中心化,但去中心化的字面意思不是去中心,而是降低中心的程度。因此,中心是保留的,尤其在国内。希望未来它有基础秩序的管理,基础市场经济的管理。在基础的管理下,中心化程度降低,更多的自由会出现,这也是我们对每个项目核心底层的逻辑。

回归到内容端也是一样的,会保留必要的元素,不断加强交互性、资产复用性、资产价值提升性,包括品牌方植入的元宇宙场景。希望它体现什么样的价值?它不是简单的品牌曝光,应该是更深度地链接。因为有了交互,所以品牌和用户之间会发生非常紧密的、直接的、强体验感的交流。相信对于很多品牌方和项目方来说,这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体验。

曾冬(主持人):接下来,想跟王鹏总交流一下,亚洲数字艺术展是今年这么多元宇宙、数藏项目里最好地诠释区块链、数藏赋能实体的实实在在的案例。作为立足于北京的数藏平台,北京有这么多好的戏剧、非遗等传统艺术,你们会如何规划自己未来的探索?把这种实实在在在线下能感受到的好的文化资产映射到元宇宙当中去呢?

 

王鹏:就像您说的,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确实有更多的文化艺术的资源。亚洲数字艺术展的举办和北京作为文化中心有很多关联,一方面亚洲数字艺术展的全球作品征集不局限于北京,也不局限于中国,我们是面向全世界在做数字艺术的征集,以亚洲为主题,以东方文明为主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做基础的积累,当然还有更多艺术类院团,包括非遗、戏曲及其他各种各样的表演形式,也会在这方面做更多的打通。

亚洲数字艺术展在 2019 年举办的时候还是比较新鲜的事情,随着这几年的发展以及行业、产业的不断完善和进步。在全国已经有越来越多数字艺术、数字文化的线下体验场景。当然我们也一直努力走在最前面,一方面做资源集聚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做更大呈现的舞台,让更多参与到数字文化、数字艺术的艺术家们有自己的空间。

在推动元宇宙这件事情的同时,更多的艺术家、更多的普通人作为参与者也在打造自己的数字艺术空间。也许是基于线上的,也许是基于区块链,这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推动的过程。但是走进元宇宙,方向和趋势是非常明确的。

刚刚也提到,从效率及效果的提升上我们也在探索更多的可能。因为我觉得元宇宙的进入、产生不是为了让大家走进新的空间,而是走进更有意思、更好玩的空间。就像数字艺术展一样,不单单是好看的展览,而是更好玩的展览,更有意思的事情。基于线上,基于区块链,把内容更多推向撬动元宇宙、引领元宇宙这件事情里,同样是用这样的方式和思路,让它变得更有意思,更有意义。

曾冬(主持人):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想同时问两位嘉宾,也是网友经常提出的疑问,希望两位嘉宾花 2 分钟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中国的元宇宙项目、数藏项目,在美术质感上、虚拟场景上,为什么并不比国外的好或者精致呢?请两位嘉宾很简短地分享一下这个富有挑战性的话题。

吴波:我觉得中国不缺乏对于美感、对于质感能做优秀处理的人才。造成目前这个现状我觉得有两点原因:

第一,优秀的人才对元宇宙的认知和理解还是在外围,没有完全进入到元宇宙产业赛道里,可能需要一段时间让最优秀的相关人员进来,目前还不是百花齐放的状态。

第二,元宇宙目前涉及行业最多的还是数藏,因为门槛没有那么高。现在有更多的品牌方、IP 方进来,但他们进来的时候都是轻量化的处理,并没有围绕元宇宙定制。可能用之前的图库、素材和已经发行过的原稿进行铺设。当然用户会觉得这好像是似曾相识的,似乎还是我们之前看到过的画面,没有完全爆发出元宇宙的质感,这可能跟我们涉足的赛道和选择模块相关。

再过几个月,我知道国内有很多优质的元宇宙项目会上线,那时候质感可能会有本质的变化。

曾冬(主持人):同样的问题给北京的王鹏总,作为当代艺术的重要代表,您对于元宇宙美术质感的思考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王鹏:这个问题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我相信这个问题肯定是现实存在的,刚才吴总提到的也比较准确,我这里做一些补充。

从美感、质感说回数字文创产品的质量问题,产出方、市场有逐渐磨合的过程。首先说这件事的发起和生产,创作团队、生产团队需要逐渐完善和提高水平,而水平的核心在于人。从创作团队的角度来说,中国不缺少艺术人才。但为什么现在看上去还存在美感、质感的问题?就在于还需要有更多高水平的艺术家参与到这件事来,参与到生产过程中,也需要更多平台(甚至政府)发挥引导的作用。

如何能够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一是解决人的问题;二是对市场的培育,三是提高公众对这件事的认知。但市场还是有一个过程,所以对市场的引导也需要有更多机构甚至政府参与其中,产生更多积极地更高质量地引导,这样才能有更加理性、更加有秩序的发展,之前出现的问题就相应得到了解决。

曾冬(主持人):谢谢两位嘉宾,今年从 3 月份开始,从国家层面一直到各省市地方都出台了数十条关于数字经济、数字文创、元宇宙方面的建设指导。

今天的讨论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王总,谢谢吴总!

圆桌论坛:《元宇宙未来 – 机遇与挑战》

万向区块链数字城市事业部总经理廖娅伶(主持人)

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盛雪锋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东分院智慧城市事业部主任孙丽

上海市通信管理局信息通信发展处干部魏征

廖娅伶(主持人):欢迎各位嘉宾,非常高兴能请到各位参加圆桌论坛,今天的主题是「元宇宙未来:机遇与挑战」。

元宇宙是一个融合了多种技术的产业创新概念,充满了可能性。今天希望通过与各位嘉宾的讨论,让观众更加清晰元宇宙的产业机遇在哪里,政策支持有哪些,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以及如何应对。

在我们开始正式讨论之前,先请各位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首先有请上海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盛雪锋院长。

盛雪锋:大家好,我是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的盛雪锋。我们主要聚焦在智慧城市方向,也会参与政府与行业的智慧城市及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交流、研讨以及相关工作的推进。

廖娅伶(主持人):下面请信通院华东分院智慧城市事业部的孙丽主任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孙丽: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次研讨,我是中国信通院华东分院的孙丽。我们分院也在元宇宙、城市数字化转型方面有一些研究,希望今天能够通过万向峰会这个平台,与大家做一些交流,谢谢。

廖娅伶(主持人):接下来有请上海市通管局通信发展处的魏处给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魏征:各位观众朋友,我是来自上海市通信管理局信息通信发展处的魏征。我们通信管理局主要负责推进通信信息基础建设相关的推进机制、政策和标准的研究。我主要参与了区块链、5G 应用、算力、元宇宙等一系列相关基础设施的推进。

廖娅伶(主持人):谢谢各位专家。

第一个问题想请问一下盛院长,上海在今年 7 月率先发布了《上海市培育元宇宙新赛道的行动方案》,从您的角度来看,您觉得为什么此次上海这么重视元宇宙的产业?会对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带来什么不一样的影响吗?

盛雪锋:我觉得从今年上半年开始,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仍然挡不住整个行业这一波对元宇宙的热情和追捧。上海市也把元宇宙作为一个新的赛道,推出了相关的方案,里面有很多行业关注的内容。比如,整个元宇宙的产业规模要达到 3500 亿,带动软件信息服务业达到 15000 亿,这些都是数据上的阶段性目标。我们也看到了方案里提出了未来在产业高级建设、数字业态升级、生态培育、模式融合创新赋能等方面一系列的做法。

为什么可以看到现有阶段,政府侧这么高调、这么重视推动元宇宙的发展?我们认为,或许未来,元宇宙将意味着新一轮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浪潮,这个浪潮有可能会产生新的互联网入口,就像当年移动互联网一样,产生一个新的入口。

我们也看到了大量的数字化技术在元宇宙的环境下,框架下形成了更加综合性、集成式的应用,这个也是我们以前一直希望寻找到的方向。

基于元宇宙发展的浪潮,我们对城市的数字化、智能化也有了一个非常好的预期。这样的预期总体来看,是给智慧城市建设,给城市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于智慧城市和城市数字化,那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有一个痛点就是体验和操作。我们以前经常谈到,智慧城市是不是可以更进一步提升体验感,让操作更加方便,市民能够更广泛地参与。在元宇宙的体系下,极有可能会形成一波新的、更具体验感的、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应用,这些应用能够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极大的提升、比如很多市民在享受数字化生活的时候,现在更多依托于 PC 端、手机端,未来极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交互设备,让大家更好地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生活便利。

第二,能够为智慧城市带来更优的解决方案。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十年以上了,这十年以来,我们看到了其解决方案不断地优化升级。从原来更多关注某一个环节的数字化、信息化,到现在更多关注整体性转变和整体性赋能。我们认为,元宇宙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因为元宇宙本身就是一个高度集成的新兴事物,它使上海去年提出的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以及革命性重塑的目标,极可能更加容易实现,这个实现也得益于大量技术的集成。

第三,元宇宙可能会带来更加可靠的智慧城市建设。以前谈智慧城市的时候,往往会将信息安全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难题,现在仍然如此。但在元宇宙里,一定需要一个更加可信的数字底座,这个可信数字底座正是区块链的价值。正是基于这样可信、可靠的数字底座,有可能使未来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朝着更加可靠、可信,更加容易被接受的方向转变。在元宇宙的大趋势面前,城市的数字化、智能化一定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

廖娅伶(主持人):从盛院长的谈话当中我总结了几个关键词:入口、集成、可信、可靠。我想问一下盛院,为了实现更好的智慧城市体验,其实会有非常多的场景,您比较看好的是哪些场景?

盛雪锋:在元宇宙时代,我们看到了很多人已经在做探索性场景,特别是一些原来在开发 AR、VR 的公司,以视觉为主的应用场景就更加多了。但我们固然会关注一些以视觉体验为主的场景建设,比如说 AR+ 文旅、AR+ 党建、AR+ 数字藏品等,我觉得更主要的是元宇宙未来跟整个城市治理、发展的结合,跟产业相关领域的结合。比如工业领域,其实我们已经看到了工业元宇宙领域比较好的应用。这些应用会给未来工业研发带来更便捷的路径,带来更加普世的研发创新平台等。

元宇宙在医疗等领域也有一些不错的应用,比如依托元宇宙手术的平台,让更多非第一流的医生也能够完成非常高质量的手术,这对整个医疗行业的水平提升是相当大的。

还有交通等领域。元宇宙可能会给整个行业带来一波新的变革思维,这种变革的思维一定会充分地体现虚实交互,并且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廖娅伶(主持人):谢谢盛院。孙主任,我们看到信通院作为国家智库也在积极地探索元宇宙,前不久还牵头发起了元宇宙创新探索的方阵,希望您从全国的视角,来给我们解读一下元宇宙的产业机遇。

孙丽:首先我们有一个观点,元宇宙其实已经正在从概念的讨论逐步走向现实,走向落地。它给数字经济或者信息产业带来的增量、机遇肯定是非常巨大的。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解读和分析。

第一,供给侧,就是数字产业化部分。我们认为从 5G 的广泛商用,AR、VR 硬件的进步,包括云计算能力的提升,都让整个元宇宙所构想的虚拟世界,逐步在一些功能上得到了初步实现,并在部分领域里得到了很好的落地。后续这些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成熟,所以数字产业化一定会带来非常多的增量。

第二,需求侧,也就是产业数字化部分。刚才盛院长也讲到我们的工业、文娱、商业等行业,都越来越多地需要元宇宙元素,或者说元宇宙技术进一步跟行业进行融合,大量元宇宙场景正在落地,促进并更好地实现了行业转型。

所以元宇宙带来的数字经济增量,带来的信息产业发展空间是非常巨大的。麦肯锡做过一个预测,到 2030 年元宇宙有望创造大概 500 万亿美元规模的新市场。上海前不久发布的元宇宙新赛道也做了这样的预测,2025 年上海市元宇宙相关产业的规模将突破 3500 亿人民币。从产业空间来讲这是非常直观的预测,特别重要的是元宇宙会给某些行业的数字业务带来一些变革,刚才盛院长也讲到了,工业、医疗、治理,包括城市的应急等方面,都会有革命性的变化。

另外一个例子是跟企业或者是跟产业方面的结合。元宇宙最核心的要点是提供沉浸式的交互环境,所以会催生一些新的业务流程,新的个人社交模式。在地理位置或者组织上相对分散的商业主体可以更好地进行互动,所以对于企业而言,元宇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路径跟合作伙伴开展相关合作,企业整体的商业活动水平都会得到提升。我们判断,元宇宙技术一定会在未来,带来一些爆发式的变革。

廖娅伶(主持人):感谢孙主任。云宇宙技术带来的分布式经济、分布式协作体系,有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变革,这很有意思。

魏处,从上海通管局的角度来看,您会比较关注元宇宙在哪些方面带来的机遇呢?

魏征:从国家政策角度,数字经济目前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即使没有元宇宙,我们一直也是在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随着疫情的发生,包括国际环境的影响,原有的线下活动开始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了线上,这就给元宇宙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刚刚盛院和孙主任都强调了入口的概念,我们认为元宇宙未来将会是线下和线上融合发展新的入口,它解决的问题不单单是刚刚各位专家讲的:产业问题、生活问题,我觉得元宇宙未来更多是一个新的空间,原有的生活治理、经济法则,都可以应用到数字空间里面,而且这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站在通信管理局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元宇宙目前还是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我们谈了很多元宇宙相关的技术。但我们发现无论 5G 也好,千兆光网也好,网络布局基础设施目前仍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我们认为当前阶段是元宇宙基础设施发展的关键,这给通信行业尤其是基础设施领域的相关企业带来了机遇。比如说 5G 和千兆光网 ,我们称为「双千兆」,「双千兆」带来了一个关键词:连接,无论是移动的连接还是固网的连接,所以网络建设是元宇宙的基础。

二是要谈到算力的问题。有一些网络游戏领域,我们不断地体验过,为什么目前还没有达到能够承载实体数字空间呢?主要还是算力达不到。我们只能做一个区域的布局,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游戏都是按登录区,每一个登录区的用户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算力没有达到。所以元宇宙的发展,对于算力基础设施,尤其是国产算力基础设施的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还有 IPV6 的规模部署,IPV6 规模部署推进的是什么?无论是数字标签,还是虚拟物理标签,它给了所有进入元宇宙空间的事物一个身份,给了我们可以访问这个事物的技术。刚刚两位专家也提到了区块链,区块链解决的其实是一个互信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区块链领域要大力发展相关标准规则的原因。

总体来看,在基础设施层面,我们认为元宇宙将促进信息通信行业大力发展,我们也希望各个产业方的企业一起参与,共同推进。

廖娅伶(主持人):元宇宙对于基础设施产业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接下来我想就政策方面向各位专家进行请教。首先想问一下盛院长,上海在此次对元宇宙政策上的支持有什么比较特殊之处吗?

盛雪锋:刚刚我们都讲到了上海在元宇宙作为新赛道上的相关部署。包括为什么会在目前阶段推进元宇宙,为什么在整个体系里要架构元宇宙新的赛道,包括接下来几年发展的目标,孙主任讲到了 3500 亿的核心产值目标,同时带动软件信息服务业的 15000 亿等等。这一系列政策可能会跟整个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向呢?

第一,从数字业态的升级上。我们现在看到了很多跟元宇宙相关的,比如说 BIGNT 等,甚至还有人画出了元宇宙相关产业技术的图,产业技术路线等。

对上海而言,我们认为,元宇宙数字业态升级一定是在上海已有的产业基础上做迭代的。比如说我们关注的芯片,芯片毫无疑问是元宇宙领域最为核心的板块之一,刚刚魏处也讲到了算力等一系列的内容。这些算力的资源最终还是要靠芯片支撑。芯片,毫无疑问是上海目前抢夺元宇宙新赛道非常核心的优势,在国内上海的芯片行业应该还是首屈一指的。此外还有终端,元宇宙是一个新的赛道,其实另外还有两个新的赛道,一个是绿色低碳,另一个就是智能终端。智能终端领域也可以看到很多未来可以用于,或跟元宇宙做结合的新终端,智能终端未来也会是上海数字业态升级非常重要的方向。

第二,在模式融合创新、融合赋能上,元宇宙会是上海整个城市数字化转型新的机遇期。当然,从去年上海开始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以来,整个行业都处于这样的机遇期,但元宇宙的出现给上海的城市化转型带来一些新的思维、新的路径,以及有可能未来会出现新的解决方案。

我们看到了元宇宙 + 医疗、元宇宙 + 交通、元宇宙 + 工业、元宇宙 + 文娱等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刚刚我也介绍了很多可能应用的场景和方向。这些应用领域的出现,对每一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未来都将是一个新的可能路径。以前我们更多还是在谈相对传统的信息化融合以及基于 PC 端、移动端的数字化应用。我们行业里面有一个词叫「全真互联网」,未来元宇宙对整个互联网的应用,界面模式、交互方式以及所能驱动的各种各样的场景,会比以前更加宽泛、更加真实,虚实的融合性更强。所以我觉得在模式创新赋能、创新融合上,元宇宙的发展会为整个行业带来很大的机会。

第三,元宇宙是一个巨型领域,是连点成线的综合体。它既是一个技术产品综合集成的事物,同时也是可能将我们的社会交往、社交体系,甚至社会关系都移植过去的未来空间。在元宇宙的空间里,我们的生活状态也将发生巨大改变,让大家感受到更多想象的数字化未来。

廖娅伶(主持人):我想请教一下孙主任,请您从全国的视角,从政策支撑方面帮我们做一些解读吧。

孙丽:回顾我们国家在元宇宙领域的发展历程,其实在「十三五」以前,我们基本上已经开始针对元宇宙的技术点做了一些研发,也逐步实施落地了搜索引擎、虚拟现实、云计算平台等板块。「十三五」期间政策上已经逐步加快支持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突破,同时也提出了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明确了转型发展的方向,这些都为元宇宙产业化发展,包括技术延伸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现在进入「十四五」期间,可以看到国家在元宇宙产业化政策方面是持续加码的,特别显著的信号就是「十四五」规划当中首次提到了元宇宙的明确概念。

从国家层面来看,我们也做过梳理和归纳,工信部、发改委、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国务院办公厅等部门都先后出台过跟元宇宙相关行业的指导类或者支持类的政策和规划,主要是围绕几个方向:一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像扩展现实技术、区块链技术,还有数字孪生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二是扩大整个产业的应用,培育一些企业,特别是元宇宙产业内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围绕这样的要点,去促进整个元宇宙产业的发展。

从地方层面来看,有 31 个省市都以规划或者政府工作报告的形式,围绕技术的协同攻关、应用场景的落地,围绕打造产业园区、产业基地或构造创新生态体系等,都先后颁布了元宇宙相关的支持性的政策,做当地元宇宙产业方面的布局。

北京、武汉、海口等一些地方就明确提到了元宇宙产业园的建设规划。上海除了提出核心产业规模要突破 3500 亿,也提出要在 2022 年设定百亿级新赛道的产业基金,打造一些头部企业,打造专精特新企业等。

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都在逐步加大政策的支持和供给,鼓励和刺激当地元宇宙相关产业的发展。

廖娅伶(主持人):从全国层面来讲都是在持续地加码。魏处,通管局在这方面有什么特殊的政策支持吗?

魏征:通信管理局是在工信和信息化部指导下,接受工信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双重领导的通信行业的主管部门,我们贯彻落实工信部相关的推进机制。可以看到工信部在「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里面,其实提到过关于加速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和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虽然没有完全提到元宇宙,但是把元宇宙所有涉及到的重要内容都提及了。

刚刚盛院谈到了上海在培育元宇宙新赛道里面更加关注的是要加快布局未来网络,加强算力的支持,包括发展人工智能及服务区块链应用等相关元宇宙基础设施的布局。在这些基础之上,今年上半年围绕着基础设施和应用的融合,我们连续发布了四个行动计划,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发布了提升 5G 网络的「满格上海」行动计划和《新型数据中心「算力浦江」行动计划》,这两个是面向网络基础设施方面的。

在「满格上海」里面我们明确提出全面推进 5G 网络深度覆盖。前面我也提到了,它解决的是 5G 网络的连接性问题,为元宇宙的入口提供了连接功能。

在「算力浦江」中,我们要打造的是一个以高性能算力为主的算力基础设施,它解决的是元宇宙目前需要大量的算力支持,尤其是边缘算力支持的问题,我们在里面提到了上海已经发布的能耗指标数据中心。数据中心要加快建设,边缘数据中心要加快规划,国产芯片要应用到位,这是我们在推进「算力浦江」提到的情况。

在应用融合方面,我们推出了 5G 应用「海上扬帆」行动计划,以及千兆光网的「光耀申城」启动计划,这两个行动计划其实是围绕着 5G 应用和千兆应用来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的融合。「海上扬帆」行动计划里面提到了以 5G 视觉在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等一系列的场景中要推进相关典型案例的应用,包括刚刚盛院长体在 5G+ 文旅,5G 教育里面探索的元宇宙赋能文旅的方案,我们跟市文旅局在整体「5G+」应用里面开展了系列大调研,包括在重点场景、博物馆都开展了调研的试点,后续都会推进相关的试点案例,争取把上海的试点案例推到全国参加比赛。

刚刚也提到了智慧教育,涉及全息教学的场景,这是目前元宇宙可以在教学领域应用的非常典型的场景。「光耀申城」里面提到了一个跟元宇宙非常相关的概念—全光家庭。我们希望通过光纤到户的标准,以及现在推的 FTTR,就是光纤到房间的标准推动 AR、VR 在家庭领域的应用。

除此之外,涉及到元宇宙整体布局上,结合区块链的推进机制,上海市通信管理局,也是在上海推进区块链工作体系的副主任单位,在上海市委网信办牵头下,主要是负责「星火·链网」区块链上海超节点的落地,以及它所承载的一些骨干节点在上海的落地工作。我们都在围绕着元宇宙整体大的应用场景不断地推进这些工作。

廖娅伶(主持人):感谢魏处非常详细的说明和解释。

接下来我想问一下盛院长,您领导的上海智慧城市研究院在 7 月也发表了《2022 年元宇宙产业技术和创新应用白皮书》,想请您分享一下其中的重要观点。

盛雪锋:我们也是在疫情封控期间,很多同事居家办公的时候,围绕元宇宙做了很多技术性的工作,做了线上的调研和线上的研讨。6 月份解封之后,就尽快形成了一份行业报告,并通过线上形式发布了这份《2022 年元宇宙相关的技术和应用的白皮书》。这个《白皮书》里的几个比较关键的方向正是我们想表达的核心内容。

第一,元宇宙的发展从目前来看,作为多项技术的集合体,仍然遵循着数字化发展的路径。数字化发展的路径是什么呢?最近我们明确提出了技术和应用双轮驱动的数字化发展路径。在技术集成的同时,我们一定会关注元宇宙的应用牵引作用。

所以在撰写《白皮书》的过程中,我们花了很多精力收集、调研目前元宇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刚刚我已经介绍一些了,比如说目前最为普遍和常见的文旅行业的应用。

我们也看到了元宇宙在商业领域的应用,比如说数字人。很多国内知名的企业都在做数字人核心的研发和相关赋能性工作。

我们看到了元宇宙在很多城市相关服务领域的应用,比如说在医疗领域,元宇宙手术平台其实已经给很多医院带来了一些新的价值。

我们也看到了工业领域,特别是一些检修、研发设计、模拟等等场景,元宇宙空间都会比现实空间更加有优势。

但是在整个应用为导向的元宇宙发展路径过程中,我们还是进一步呼吁要把元宇宙虚实结合,脱虚向实。虽然元宇宙是一个数字化的内容,但是所反映出来的内容,反映出来核心的理念和价值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我们认为脱虚向实,未来一定是在元宇宙应用为导向的体系里面非常重要的。

第二,《白皮书》里面也关注了当前的上海,或者国内元宇宙领域的核心技术的发展情况,但比较遗憾的是我们发现从元宇宙的产业链来看,大部分的产业环节,核心技术还被国际上其他国家和企业所掌握。

比如说元宇宙最为重要或者最有显示度的图像芯片,当前国际上最出名的这家公司,此前刚刚对我们提出了一些限制。我们知道国内还是有一些有竞争力的领域和产品的。但是总体上来看,我们在基础侧还是需要进行非常大规模、非常深度的研发和追赶。我们看到区块链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比较好的突破。隐私计算在国内已经做得非常不错,万向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贡献。

第三,我们在《白皮书》里面也倡导了一个理念。目前我们谈的元宇宙一定跟上一轮的数字发展有一些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在哪里?我们原来关注的流程、生产、具体事务的数字化,这些都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但是在元宇宙时代,我们更加强调未来是否会有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组织形式在元宇宙空间的重构,或者跟现实社会的联动。联动的过程中间一定会强调整个元宇宙空间,或者叫做元宇宙框架下新的社会的组织形态,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更加可信的社会底座,这个数字社会的底座未来是我们要重点引导,重点构建的非常重要的新的基础设施,这是我们《白皮书》几个重要的方向。

廖娅伶(主持人):感谢盛院长详细的分享,从您的分享中也能听到您对于元宇宙带来的机与挑战的双重思考,一个是关于核心技术、部分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的思考,一个是可信数字底座背后的关于元宇宙治理方面的考量。

盛雪锋:是的,所以说从元宇宙带来的挑战来看,我刚刚谈到了技术的挑战,比如说整个社会可信底座的挑战,其实也是偏技术的。另外我们现在还面临一个新的挑战,这个挑战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数字化不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其实是为了更加美好的社会,更加美好的生活从而推动数字化的进程。

在这样的数字进程中我们会面临很多抉择,比如说所有人都有一个衰老的过程,现在上海也是一个老龄化程度非常重的城市,这样一个城市在数字化进程中一定会碰到数字鸿沟问题。比如说封控期间老人用随申码的问题,比如说出去打车如果不用手机软件都很难打到车的问题,这些都是数字鸿沟所带来的显性问题。

但是在元宇宙时代,如果我们不关注以人为本的城市的话,数字鸿沟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二十年、三十年之后,我们极有可能会面临新的数字鸿沟。那个时候的数字鸿沟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但是一定会面临。所以我们认为在推动元宇宙发展的过程中,技术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我们也一定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从社会学的角度关注人的发展,因为人的发展不管是数字化也好,非数字化也好,都是最终的目的所在。

廖娅伶(主持人):孙主任,我也想听听您觉得挑战是什么,以及有什么应对的建议?

孙丽:刚刚盛院长讲得非常的全面了,有几个要点我也是同意的,我也想进一步做一些强化。

首先一个结论就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刚才讲了元宇宙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肯定是巨大的,但是同时也会面临一些挑战,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第一,魏处从机遇的角度说元宇宙产业的发展会给算力供应商或者运营商带来很大的机遇。那我首先来说说挑战。我们觉得现有数字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以算力为主,还不能够满足元宇宙整个应用方面的需求,包括网络、云网协同、算网融合等等,可能需要进一步做一些发展和升级。本身元宇宙的应用,对于算力资源的需求,我们认为是指数级上升的,整个算力的资源是需要实现一些量级的跃迁,元宇宙技术的应用,包括元宇宙产业的发展有时候是倒逼包括算力在内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升。所以,据我所知,有一些地区或者有一些园区也正在筹划打造面向元宇宙产业的算力中心,我们认为这个是一个机遇,也伴随着一些挑战。

第二,从技术程度来看,刚刚盛院长讲到了区块链、多方计算,某些领域已经有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应用,但是有一些板块,有一些技术方向,比如说智能芯片、光纤设备,也包括智能终端和全息通信、触觉通信等等。这样一些技术可能距离元宇宙大规模落地应用的需求仍然有一些差距。所以从政府侧来看,需要促进企业、高校、院所、实验室等等主体的合作,共同推进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的研发或者攻关,把整个技术创新能力再进一步做一些提升,包括技术的成熟度也要做进一步提升,这是元宇宙产业走向产业化非常重要的前提。

第三,元宇宙的应用在有些领域、有些方面会带来很大的冲击,特别是版权、隐私保护,包括社会伦理是会带来更大的冲击。所以我们确实是需要比较完善、完整的监管和治理体系。

(1)要防止借着技术或者概念的名义产生或者催生一些科技泡沫,我们要严防这些情况的发生。

(2)针对隐私保护、版权等等这样一些领域,要强化一些企业,企业作为主体的使命或者主体的责任,企业要有这样的使命感。

(3)数字鸿沟的问题,本身元宇宙是一个技术的高度集成,多元化技术的高度融合,但是数字化的程度也是一个指数级的提升,或者巨大的飞跃,所以数字鸿沟只会越来越大,如果不加以治理,不加以消弭,鸿沟是会越来越大,甚至连现在相对数字化程度比较高的一代,或许过了很多年也跟不上,存在鸿沟的问题。

另外,中国信通院前期倡导了元宇宙的联盟,我们认为从元宇宙治理的层面来看,应该更多地借助联盟的力量,一方面联盟牵头一些技术标准的制定,包括示范推广,研究成果的发布等等。另外一方面联盟也是政府和企业中间非常重要的桥梁,共同把握整个元宇宙发展的方向,及时纠偏,更多地借助联盟的力量支撑我们的政府,在元宇宙风险防范方面的政策制定,从而多方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元宇宙更加健康、更加安全、更加可持续地发展。

廖娅伶(主持人):接下来想请问魏处,您比较关注的元宇宙会带来的挑战是什么呢?

魏征:其实我觉得元宇宙目前谈挑战还为时尚早,在目前元宇宙的各个应用场景里面,比较成熟的两个应用场景就是 AR 和 VR,它们都处于从起步转向成熟的阶段走。还有一个就是数字孪生,就是把现实社会在某些不同的场景里面进行数字化,来赋能目前的产业应用或者生活应用。

就这两点应用,我认为目前还有很多的路要走。从我研究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至少从网络层面,目前的网络基础设施还没法为这两个应用领域进行完全的赋能,刚刚讲到的 AR、VR,最主要的应用场景就是可穿戴设备,尤其是 VR 虚拟现实。虚拟现实在产业应用是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其实就是会有眩晕。体验过的人都知道,我们的网络目前来看还没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可以通过 5G 和边缘计算来解决。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在元宇宙最成熟的两个应用场景中,我们的网络基础设施还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更别提其他方面的应用了,所以我觉得网络仍然是当前发展中遇到的重要问题。

我们接下来的工作一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这不单是信息通信行业本身,包括基础运营商,包括互联网企业本身,其实与社会各方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说我们在建 5G 基站的时候,我们在铺光纤的时候,我们进入小区,包括重点场所的时候,都会遇到相关的阻力,这是在网络基础设施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二是算力的问题,其实直白一点讲,算力达不到目前的要求,一是单芯片算力的能力没有达到要求,另外就是国家在对算力中能耗指标的约束,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制约元宇宙对算力的需求。这也是我们在「算力浦江」行动当中明确提出的要加强绿色算力相关的推进工作,我们是希望当数据中心采用更多绿色算力的时候,对这些绿色数据中心的能耗指标能够尽量地不要做过多的约束,因为我们已经采用绿电了,这就是我们下一步想要推进的重点的方向。

大家都提到国产算力的问题,刚才盛院也提到了某一家企业目前存在和中国的合作有相关不利的情况,这就是我们国产算力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在推进「算力浦江」行动计划里面,我们依托中国信通院华东分院成立了新型数据中心专委会的组织,目前这个组织目前已经有 70 多家单位参加,我们看了一下大部分都是国产芯片的企业,这就是大家对芯片领域特别重视的原因,我们也是希望联合各产业界、各方把算力的供给侧解决,再把算力的应用侧解决了。

算力解决的就是算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存的问题,元宇宙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我们现有的这些技术还存在一定的或者是非常消耗现有能源价值指标的问题。在存储领域,我们现在在推的就是全闪存的分布式,但是目前这还是非常初级的阶段,至少 95% 以上的数据中心的存储仍然是磁盘,这就是未来要推进的领域,因为我比较关心基础设施的层面。

最后我想讲的就是大家今天所讲的每个元宇宙应用里面都提到了不同的应用行业,包括医疗、教育、文旅、工业、互联网,但是发现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都谈针对某一个行业在未来整体数字化领域里面,理论上应该是互联互通的,要互联互通起来,难点就在这里。数据存在信息孤岛,这是互联网发展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的问题。

在元宇宙内部怎么解决?我们不希望看到未来的场景是工业有一个元宇宙,医疗有一个元宇宙,我们希望是能够把它们打通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顶层要做好相关的设计,所以国家至少在区块链这个层面是有一套标准体系的,我们叫「星火·链网」区块链超级节点。这套体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是希望把目前已经有的区块链体系,比如说万向有万向区块链,同济大学有同济大学区块链,浦发银行有浦发银行区块链等等一系列的,我们希望通过国家推进的基础设施,让这些区块链进行交互。大家知道区块链是一个可追溯、可验证的体系,不同区块链之间如果能交互,我们就能形成一个区块链的网络,针对这些区块链的网络,无论是政府还是产业各方,就能形成一个大的生态圈。这就是在应对信息孤岛时,我们希望区块链能够达到的效果。

廖娅伶(主持人):谢谢魏处对于元宇宙基础设施所面临的挑战进行的详细分析。

今天我们的圆桌就到这里了,非常感谢各位嘉宾详细分析和解读了元宇宙所带来的产业机遇和挑战以及相关政策的供给,谢谢大家!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炒币网无关。炒币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仅供参阅,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