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信仰的重点是“别人相信”

fffmCQ.jpg

金钱信仰的重点是“别人相信”

十一我在摸鱼,你们也是吧?

几年前不是这样的。那时候主旋律还是奋斗,十一在朋友圈晒加班的大有人在,真加班的也不少。这两年大家没那么鸡血和紧绷了,假期终于松弛了下来。

这几天我在看一本中国近代史的书。说来搞笑,活到三十岁了,中国近代史这么重要的话题,我唯一读过的通史书是我的教科书。

我读的这本是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未删节版。建国之后的历史没法聊,大家只能自己去看了,晚清那段还是可以聊的,我看的时候特别替清政府捉急,当然这是后见之明。人家都坚船利炮打到门口了,你怎么还能安稳的坐那,一不学习,二不反省,反倒是搞起鸵鸟政策,而且不是短期的,一下子就鸵鸟到死,足足有六十年。

有些细节让我怀疑当时的统治者脑子被门夹了。比如坚决抗拒外国在北京设立使馆的原因是,“洋人有望远镜,如果他们建了高楼,就会看到皇宫里的事情”,为此不惜在明知打不过的情况下开战。

也许实事求是的确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也许世界观差异过大的人,就是没法达成共识。

金钱的共识例外。

偶然的机会,我还翻到了一本六年前看的书,当时觉得精彩拍了照片,但是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精髓,直到今天重读才发现:

“出现了跨国家、跨文化的货币区之后,终于奠定整个亚非世界统一的基础,最后让全球都成了单一经济和政治领域。虽然各地的人们还是继续讲着不同的语言,服从不同的统治者,敬拜不同的神灵,但都信服着同样的黄金白银、金币银币。要不是大家有这项共同的信念,全球贸易网络几乎绝无可能成真。西班牙征服者于 16 世纪在美洲发现黄金和白银,让欧洲商人能够到东亚购买丝绸、瓷器和香料,同时促进了欧洲和东亚的经济发展。这些黄金和白银产自墨西哥和安第斯山脉,离开欧洲人之手就进了中国丝绸商和瓷器商的口袋。如果中国人没有患上像科尔特斯一行人同样的“心病”,拒绝欧洲人用黄金和白银付账,情况会是如何?

中国人、印度人、穆斯林和西班牙人分属不同文化,在大部分事情上意见相左,但究竟为什么大家都同样相信黄金有价?为什么不是西班牙人相信黄金,穆斯林相信大麦,印度人相信贝壳,中国人相信丝绸?经济学家已经提出现成的答案。在贸易连接两个区域的时候,只要是能够运送的货品,就会受到供需力量的影响,让价格达到平衡。让我们用一个假设来解释。假设在印度与地中海地区首次开始贸易的时候,印度人对黄金兴趣寥寥,所以黄金几乎一文不值。但在地中海,黄金却是个人人垂涎的地位象征,价值高昂。接下来会有什么情况?

往来于印度和地中海之间的商人,开始注意到黄金的价差,于是在印度便宜购入黄金,再回到地中海高价出售。于是,印度市场上的黄金需求暴增,价格跟着水涨船高。与此同时,在地中海黄金供给大量增加,价格因此下降。不用多久,黄金在印度和地中海的价格就相去无几。正因为地中海人相信黄金有价,印度人也开始跟着相信。就算黄金对印度人来说仍然没有实际用途,光是因为地中海人重视黄金,就足以让印度人跟着重视起来。

以此类推,就算有些人是我们憎恶、讨厌、嘲笑的对象,如果他们相信贝壳、美元或电子数据的价值,就足以让我们也跟着相信这些事物有价值。所以,就算是在宗教上水火不容的基督徒和穆斯林,也可以在金钱制度上达成同样的信仰。原因就在于宗教信仰的重点是自己相信,但金钱信仰的重点是“别人相信”。

千百年来,哲学家、思想家和宗教人物都对钱嗤之以鼻,称钱为万恶的根源。但就算真是如此,钱同时也是人类最能接受的东西。比起语言、法律、文化、宗教和社会习俗,钱的心胸更为开阔。所有人类创造的信念系统之中,只有金钱能够跨越几乎所有文化鸿沟,不会因为宗教、性别、种族、年龄或性取向而有所歧视。也多亏有了金钱制度,才让人就算互不相识、不清楚对方人品,也能携手合作。”

—— 《人类简史》 第十章:金钱的味道

之前我一直很困惑黄金是如何演化出全球共识的,要知道全球共识是一个很少见的东西。这下我明白了,“宗教信仰的重点是自己相信,但金钱信仰的重点是“别人相信”。”一旦黄金或者btc达到某个临界点,有一群人坚定的相信它有价值,全球共识的达成就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炒币网无关。炒币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仅供参阅,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